导言及总论
导言那里宇文所安写的很风趣,也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后来倪健自己写的那部分里,介绍了本书主要探讨了“中古中国诗歌文本是流动的”,“唐诗文本变体”的话题。
一切都让我之前隐约浮现在心头的“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真的是那样的么?”那种想法和疑惑越来越强烈。
总论那里主要介绍了他依托的方法论的一个演变流程(我觉得可以算是研究的学科背景),以及自己接下来正文部分的行文逻辑两大部分。
首先先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研究,因为中古时期文学传播的方式有一部分依赖于抄写,有抄写就可能出现各种情况的基于原本的增删,而文本变体研究就是想要呈现文本“本来”的模样。
第一部分是欧洲学者对文本变体的研究。比较影响力大的早期是“对教式”又因为其作者而得名“拉赫曼式”。这种学说把同一个文本的不同变体根据一些相互之间共通的特点归成一个谱系,就像是家族图谱一样的分门别类整理好,然后通过一些方法去除掉“污染”,建构一个抄写者干预最少的文本来作为权威文本。但这个学说实际禁不起推敲,它太过理想化,是基于一个抄本只受一个文本的污染而出现的错误,但是也有可能是他综合好几个抄本又基于自己的判断或者有原本的依据而产生的新的文本,总之情况十分复杂,而材料有限,这个注定是无法实现的理想。于是后来贝迪耶又提出一种观点:他承认文本的演进与变化,在众多文本中找一个“最佳”文本。他的想法也有一些漏洞就是:我们怎么做出判断,哪个文本是最佳的?按照作者本来的意愿么?但是我们又怎么知道作者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所以其实这个学说同样也是不可取的。但是他比之前那个进步的一点就是,他着眼于真实存在的文本实体而非像拉赫曼那样推测出一个“假设文本”无法印证其存在的真实性。
而后续这个学科的发展也主要是基于“文本的演进及其真实的物质性”向前推进的。中世纪的中国因为印刷术的率先发明使得唐代手抄本材料保存较多,对于研究这种变体很有利。而在这个学科需要树立的一个观念是与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完全不同的,我们文本解读时通常是去通过一些细节来揣测作者是怎么想的,即作者其实是站在最高位的。而在文本变体研究领域,其实作者创作出作品进行传播的是另外一些人,即抄写人,不同的变体是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形成的,但他们也经过了时代的检验而流传至今。所以其实这些抄写人也在这里占据和作者一样重要的地位,甚至可能有的人他们还乐意让人改造自己的作品使他流传下去。
第二部分文章结构……累了,看完再写吧。
总之今天的一个深刻感受是,我们从文本里读出来的也许并不是作者的本来面目,固化下来的诗人形象也有可能只是后来人建构而成的,我们总习惯于把问题简化,但假设最基础的文本都可能站不住脚,那么基于这之上的一系列研究又怎能服众呢?
于鸣鸣鸣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导言及总论
-
第一章:敦煌诗歌写本中的文本变动
这一章主要阐述的是不同写本的差异,在阅读时可以用表格方式进行梳理
-
第二章文本记忆和识记行为在中古文学文化中的角色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