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与前言:读书的明智与全面
总说“以史为鉴”,过去体会是少年时期积累的历史故事,会在去博物馆,或是尝试理解某种理论时供以佐证。看的多是古书,也很少有序,当读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隔时空聆听到史学大家的深刻与通透。不免在“历史”、“政治”、“制度”之外,感触了很多其他。
著书彼时社会并不包容,甚至极端。革命宣传所需,秦以后一切封建的都被批驳为了“专制黑暗”。人们一昧追求学习、照搬西方制度,妄论人事。因而钱穆提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身,必然与本民族之文化传统关联,而决计不是生搬硬套。
说维稳工具也好,说国家机器也好,纵横千年的封建制度,必然是贯彻着人事精密的配合,应运彼时需求所生。也必然带着某一层面的推动与繁荣/稳定,绝不是“专制黑暗”就足以抹杀的。
在人人跪着,守着奴性,叩拜官老爷时,能振臂喊出“大楚兴,陈胜王”是抗争。公车上书,变法图新,谋求通过炸弹、暗杀,组成同盟,宣传新思想,一步步从革命走向民主共和是“新”。那当时局充斥的都是“封建糟粕”、“全盘抹杀”,能够跳出嘈杂,坚持自我“圣人之心”,不也是一种脱俗与“冒天下之大不韪”。
前言中,钱穆又指出: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因而尽管面对部分史料丢失,真正的历史也许早已不可察,但后人仍有可能通过该项制度的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通过这些串联在历史缝隙间的只言片语,窥见制度/历史本真的样貌。
而对于一项制度的评判,更不是所谓简单的“盖棺定论”就能终结的。单凭后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批评历史已往的各项制度,只能是一种时代意见。可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来自于制度实施的时代,人们切身感受而发出的历史意见。
“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和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
【😢史学大家的理解与全局,真是好通透
因此会突然意识到:在这样信息爆炸,人人都能做知识传播自媒体的时代,当我对一个人、一类事物、社会问题的情绪走向完全偏激片面化时,很大程度上已经受到“无知”的影响,自我意识完全被关注的发声者牵着鼻子走。于是当发现自我评判完全走向偏激,而对事物本身一无所知时,最重要的是静下心,自己去看去读去感受,提升自我分辨的能力,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以及提到当面对具体史料丢失时,可以通过实录等只言片语,窥探制度制定之初的需求与用意,揣测颁布的时机与考量。难免想起之前读的《女神的语言》,同样是序言部分提起的:当面对近乎断层的古代欧洲考古,以及神话的推论,除了具体可考的事物,考古学家们还可以串联文学、宗教,甚至在相对偏远的北欧、东欧地区,因为并不被列强文明看中、征讨,反而会更多保留着曾经的习俗与文明传统。
不由会感慨知识的串联与沟通……但更多地还是对史学大家哲思的折服,以史为鉴,多读书。而不是贪图轻松,放弃自我思考拾人牙慧,这样获得的永远只有他人带着偏见与侧重的二手信息。
鸽子七号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序与前言:读书的明智与全面
-
汉代政府组织:有趣的历史演变痕迹与过渡
脱胎于封建诸侯时代,秦汉因大一统形成,于是分封后的“家天下”终于有了“国”之概念。书中...
-
汉代选举、经济:法治背后的人事痕迹
最大感慨是:钱穆讲述下秦汉的选举、经济制度演变意外有趣且自洽,兴味之后不免再次意识到对...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