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新版》读书笔记
池亚楠 (亚楠的阅读空间)
读过 断舍离(2019年新版)
1. 定义
● 断:斩断物欲
● 舍:舍弃废物
● 离:脱离执念
2. 断舍离的意义/价值
● 断舍离是生活的新陈代谢
● 撼动我们根深蒂固的“物品价值观”,建立空间意识,杂物整理→空间创造
● 获得俯瞰力——高视点,宽视野,深洞察
● 关联度质量上升→思维质量上升→行动质量上升→结果质量上升
3. 一些概念
3.1 三类价值观(轴)
● 物质轴,以物质为标准的行为习惯,不是从“需不需要”,而是从这东西“能不能用”观点来取舍和判断,忽略“有效性”的前提是“必要性”
● 空间轴,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将物品尽量缩减成最合适的量。悠然有暇的美的空间
● 关联度轴,自我轴 VS 他人,现在 VS 过去or未来
3.2 三类节约对象:金钱、精力、时间
3.3 三类无法放手(没有活在现在):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往型、忧虑未来型
3.4 三类自由:放手的自由、保留的自由、取舍选择的自由
3.5 三类生命
● 肉体生命,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
● 社会生命,对归属、被承认的欲望
● 精神生命,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
3.6 三类容器:身体、居所、心灵
3.7 两类断舍离:清零式断舍离、保养式断舍离
4. 断舍离的工作机制/流程步骤
4.1 第一步 认清现状——观念断舍离
● 认识现状
● 停止自我否定
● 描绘家的具体构想(我想要什么样的状态,空间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4.2 第二步 选择取舍——杂物断舍离
● 拿出杂物,俯瞰
● 通过三层筛子进行取舍
● 第一层筛子,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忘却物,“陌生大叔”,集体处理
● 第二层筛子,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最核心部分,留恋物,“爱管闲事的大叔”,逐个处理
了解自己的内心,接纳喜欢自己;
掌握以物品与自身的“关联度”为焦点的思维方式(不从频率角度)
清晰地展现随着时间变化,自身与物品关联度的变化
● 第三层筛子,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 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 正确的打扫程序是首先清除垃圾、废品,以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之后再进行收纳,进行“清扫、擦拭、磨刷”
4.3 第三步 收纳整理——收纳法
● 三分法
● 7·5·1法(总量限定)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 占7成——建立物品进出通道,易取、好收、美观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 占5成——美观度
展示型收纳空间 占1成
● 1 out 1 in 法(总量限定),有意识地“先出后进”唤起良性循环
● one touch 法
把物品拿出/放入的动作压缩成“打开门——拿出来(放回去)”两步,一键式(one touch)搞定,就不会太麻烦
动线不是第一考虑,精力(几个动作)才是
● 自立·自由·自在法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