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于无
一切有限的肯定都来源于无限的否定。那么,作为有限的肯定的来源的无限否定,是多还是一呢?换句话说,能不能说某种颜色来源于颜色的无限否定,而强度来源于强度的无限否定呢?如果有专属于颜色的无限否定,那么,这一专属的无限否定就内涵了肯定性的内容。这内涵的肯定性内容作为有限的肯定,又必定来源于更根本的无限否定。由此可知,作为 一切属性的来源的无限否定者或否定性根源只能是“一”。由于作为一切有的来源的否定性根源不包含任何肯定性的内容,所以,被称为“无”。“无”既然没有肯定性的内容,也就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由于是感官不能把握的,所以,又称之为“玄”。由于一切使有成其为有的分别和属性都来源于作为否定性根源的“无”,没有事物在“无”之外,所以,又可以称其为“大”。而“无”虽然是一切分别的根源,但本身却不内涵分别,所以,只能被称作“一”。从第二十五章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看,“一”和“无”普 遍地作用于一切“二”和“有”当中,既是其保持存有的根据,也是其不断变化的基础。可以说,一切事物都是“一”与“二”之间无法混同又相即不离的关联的呈显。 引自 二有生于无/
39人阅读
新兴无产阶级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仁的本质:主动与被动,必然与或然
表面上看,“克己”和“由己”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实则并非如此。既然只有做到“由己”的人...
-
无欲观生,有欲观成
……《老子》首章的第一句话的完整解读就成了:“以无欲观物之生,以有欲观器之成。”“无欲...
-
有生于无
-
孟子的人性论
从孟子的立场出发,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来批判“食色,性也”的观点:第一,人离不开食色。第二...
-
养气
孟子论修身,主张内外交养…… 在《孟子》的语境里,身体并不仅指人的有形的肉体,而是涵括了...
> 查看全部2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