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为方法
把自己作为方法
项飙 吴琦
79个笔记
◆ 代序 重建对话的精神
>> 这是我渴望的那种对话,提问朴素却精确,回答高度个人化又极富延展性,它既镶嵌进具体历史情境又随时会通向一个意外的方向。
>> 人们急于向前奔,无暇审视来时路
>> 智识回应
◆ 前言 自我是一种方法
>> 对人对事的期待不敢过高,机会都很脆弱,又充满风险,希望经常以各种理由落空,更经常在落空之前自己先放弃。
>> 人们一心奔向结论,奔向情绪性的抒发和感慨,忽视了凡事都有一个具体劳动、结果难测的过程。
◆ 访谈之前
>> 把模糊的想法清晰化,能够用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需要很高的造诣,所以访谈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 我们需要的是大众的思考工具。这个工具不是外在的,像一台电脑或者手机,我可以给你;而是要放到他们脑子里面,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去发挥。他们也一定要改造这个工具,或者在不适用的时候把这工具完全抛掉,再造一个。
>> 我不能给你什么,我只能激发你、提醒你。
>> 是因为我们有什么工作没有做到位,还是别人的工作更到位一些?
◆ 童年图景
>> 有一种能够自洽的距离感。
>> 我们现在跟年轻人谈话,让他坐下来讲一下他们班、他们学校的事情,讲清楚这个体系是怎么运转的,基本的权力结构是什么,主导意识是什么,每个人的动机是什么,能够分成几类,大部分人讲不出来。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训练。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做一个独立的叙述——也不用分析,就是叙述。
>> “文革”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所谓悲剧,如果回到古希腊的意思,就是一个潜在崇高的东西,不但崩溃了,还形成了巨大的破坏力。
>> 《山坳上的中国》《河殇》
>> 月照千湖,每一个湖里都有自己的月亮
归根结底是收入和生活成本的关系。
>> 所以有人说,中国开始现代化的象征之一,就是官僚退休不回家乡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循环性的关系被打断了。告老不还乡,点出了中国的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主要是农民)的关系,在现代发生了什么变化。
>> 对社会的把握也是从内到外画一个图景,不做外在的判断
>> 不懂,没有能力进入
◆ 80年代
回想自己的心智启蒙,真的是太晚了。
>> 我要感谢我的母校温州中学。我到了北大之后才知道,全国很多地方中学是从早上七八点一直上到晚上六七点,还有晚自习,而在我们温州中学,下午三四点就结束了,从来没有在课表之后还要坐在那里晚自习。下课以后,同学就去看电影、买东西,我们时间上很自由,考学压力不是特别大。可能那时候中学老师的待遇不和升学指标挂钩,所以老师也就正常上课,不会特别加码。当时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比如文学社、戏剧社、计算机小组、生物小组……这个其实是温州中学的传统。搞艺术节的时候,我是个活跃分子。
金钱主意对人的异化,觉得不能赚钱的,是没价值
>> 超级务实
◆ 北大青年的焦虑
>> 对外非常客气,内心又可能有一种鄙视
>> 我对其他人做什么事不是特别注意,因为我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 不感兴趣,又写这方面的文章,就很空洞,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观察。
>> 主要目的是进入那个话语体系,而不是观察身边的世界。
>> 没有选择的道德是不道德的,强加的道德最不道德,因为把我的道德强加于你,意味着我要对你的人性做一个潜在的彻底否定
◆ 研究“浙江村”
>> 年轻的时候做事情,要么是因为别人让你做、大家都在这么做,要么是相反,要特立独行,要故意跟着冲动走。
>> 估计读的人很少,只有编辑觉得还不错。
>> 把说法拧干,看看下面到底是什么干货。
>> 北大给你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不怵,到了哪里都不怵。
>> 比较从容的情况下出现的,要寻找意义,反而更难处理。
◆ 年轻人之丧
>> Fun的意思就是能够对事情本身发生很大的兴趣和热情,不需要外在的回报来刺激热情。
>> 我们读书,理解人类社会的规律,都一定要和自己这个人发生关系,否则搞艺术就是为了美,好像是一个服务工作,去取悦人。
>> 如果赚钱糊口不是主要的目的了,你的生活意义是什么,你怎么和社会形成关系?
>> 读好书、考好学、找个好工作、家里给买房子,一直是将意义外化转移,到最后没有必要转移了,就是要回到人本身。
◆ 边缘与中心
>> 边缘的人要进入中心的欲望特别强,这当然会让人发挥很大的能动性,但造成各种扭曲。而且一旦进入中心之后,很多人就变质腐败,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是谁想清楚,存在就是为了进入中心,把生他养他的土地、和周边人的关系都放弃了,变成没有原则的人。
◆ 个人危机
>> 不要怕边缘,或者知识不够,把自己的不够、天真真实地体现出来,就会很可爱,不要装腔作势。
>> 西方强调个人性,我觉得很有道理。政治家也是一样,大家都想知道这个人的生活习惯,早餐吃什么,喜欢喝什么酒,只有知道了你的真实性之后,才可以信任你。
>> 我强调的是要不断切入、进入,那些很着急的人并不切入,而是着急在外面做判断。
◆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 卡尔说,苏联已经成功了,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解释它为什么成功,我们需要知道这个事实为什么会出现。
◆ 理解的学问
>> 理解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作为心理机制,一点都不难,如果说理解有难度,其实是一个位置问题,看你愿不愿意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很多情况下人们拒绝这么做,因为有利益在里面。
>> 不能把人一棍子打死,要考虑如何沟通,否则对罪犯就只有放纵和消灭两种态度了,没有教育改造一说了。
>> 那种犬儒式投降式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买完菜、做完饭,其他什么都不管,只是消极地用最小耗能法去应对,生命也可以维持下去,但就停止思考了。
◆ 牛津记忆
>> 牛津的风格对我的影响比较深,在写作和聊天的过程中,如果用大词,会被认为是一件粗俗的事,没品味(bad taste),有水平的人应该用很小的词讲很深刻的道理,词越小越好,具体到一张桌子、一把凳子、一个茶几。
>> 消极的自由,就是不要管我;积极的自由,就是我要去建设。
>> 没有竞争压力了,大家最独特的才华才会体现出来。
◆ 非虚构写作
>> 不用做伦理判断,只要做实证判断,是描述性的。
>> 动员,也就是说力量还是在别人那里,你不过是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所以要去挖掘潜在的希望、能量。
◆ 学术不是天职
>> 别人不知道你要往哪里说,交流的效果就不太好。
◆ 民族与民粹
>> 今天不做,今天不犯错误,就不知道明天能干到什么程度,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做。
>> 我比较反对创造性或者天才的说法。任何东西都是靠做出来的,不做的话什么都没有。
>> 你对今天早上那一束阳光的感受,是很具体的,要把握那种感受
>> 夸夸其谈相当可怕,好像一种灵感让自己感动起来,但是飘过去了就什么都没有。
>> 中国有很多人都是民族主义者,包括章太炎、孙中山,开始排满,然后要共和,然后又走社会主义道路,大家都在世界格局里寻找位置,民族这条线划在哪里,是非常动态的过程,不是天然给予的范畴。
◆ 新加坡启蒙
>> 化边缘为动力,而不是被边缘所诅咒。
◆ “盘根”式共同体
>> 物的生产的重要性减弱了,人的生产的重要性上升了。生产出多少辆车,做多少双鞋,其实赚不了多少钱,不如好的大学、好的医疗技术、好的养老环境重要。
>> 对,不参与就不可能有共同体感,那么共同体感就是假的,就是一种符号认同
◆ 跨国性的自洽的小世界
>> 那不是塑造一个有机的共同体,而是塑造一个标签。
◆ 大学应该寻找例外
>> 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再重复前面说过的话:大学就是给你一个环境,让你在人生比较特殊的四五年当中去探索自己,探索这个世界,允许你犯错误,允许你做疯狂的探索,让你对事情产生理解,当然也学到了基本的知识和技术。
>> 大学不是去树立范例,而是要去寻找例外。
>> 60年代的大学当然比较例外,在欧洲和美国,像伯克利、牛津,一直有各种怪人,但这又是跟他们的贵族背景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是贵族,所以可以例外。他们最左翼的人都是来自最优越的家庭,确实读过很多东西,可以背叛,为精神去牺牲。
◆ 个人经验问题化
对自己满意咋办。U ´꓃ ` U
>> 我对自己不满意,看自己的成长经历,同时也要看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别人怎么会想到这些事情而自己看不到,这样才能不断地看到很具体的世界。
>> “认命不认输”
◆ 共同理想
>> 政治是公共事件,公共事件是通过公共交流形成的,如果立场和政策讲不清楚,别人不会服你,今天被你压下去,明天倒过来跟你算账,问题会变得更复杂。
>> 要证明自己其实就是没有自己,意思是说,要通过已经预设的原则和标准、别人的逻辑和流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其实是取悦别人,把自己搞没有了。
>> 做事情是要活得光鲜,不是活得快乐。
◆ 乡绅作为方法
>> 乡绅要和自己这批人混在一块,要代表这批人,对这批人的诉求、利益理解得很清楚,能够把这批人的诉求用一个体制能听懂、对体制有影响、体制得反应的话语表达出来。
>> 是先愤怒还是先好奇?是尽量温和甚至用淡淡的幽默感把事情描述清楚,还是直接去判断?
◆ 访谈之前
>> “悬浮”解释了经济为什么能够增长那么快,全国人民都奔着一个目标去,都在为自己奋斗,拼命干活,挣钱
>> 学术是一种干预
>> 有一个诚实的自我,一个诚实而畏缩的自我,还是要比一个虚伪高大的自我好得多得多。
◆ 人的再生产
>> 现代性跟资本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的活动并不是维持自己,而是要追求超额的利润,所以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有了结构性的转型。
>> 人本身越来越不成为中心,经济活动主要就是资本的运行,这就是所谓的“脱嵌”
◆ 阶层流动的悖论
>> 如果真觉得被排斥了反而倒好,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自我意识,会有新的行动,会有抗拒,或者另外杀出一条路来。
>> 纵向分化又跟横向的流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区域发展很不均衡,当大众参与到这种竞争性的纵向流动当中之后,有一部分人会努力地参与国际化的流动,这样可以获得特殊的优势。
◆ 寻找新的话语
>> 一方面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出现了具体的变化,也包括进步,但另一方面又觉得不足够,不知道怎么理解,也不知道对抗什么,索性不想那么多,生活还能照样过,也蛮舒服。
◆ 作为中介的人类学
>> 我们现在缺的是这种不断的讨论,最大的敌人是急于求成,一切都想赶快有个结论,没有时间去磨炼了。
◆ 再谈乡绅
>> 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兴趣
>> 生活的质感和层次
>> 我们讲出来是有一种解放感,然后这个解放感会在群体里形成特殊的亲密感,所以有趣。
>> 你要去理解每个人的合理性在哪里。我觉得这种社交比圈子更有趣,虽然有点不舒服,但有意思,因为它给你的刺激更大。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