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在线试读
:
作者简介 · · · · · ·
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1995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完成本科学习,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等。
吴琦,《单读》主编,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一次将是烈火》译者。
目录 · · · · · ·
代序 重建对话的精神
前言 自我是一种方法
北京访谈
访谈之前
童年图景
80 年代
北大青年的焦虑
研究“浙江村”
年轻人之丧
边缘与中心
个人危机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用80年代来批判80年代
什么是批判
理解的学问
牛津访谈
访谈之前
牛津记忆
距离感与直接性
人类学的圈子
非虚构写作
学术不是天职
民族与民粹
新加坡启蒙
“盘根”式共同体
跨国性的自洽的小世界
大学应该寻找例外
个人经验问题化
新研究
共同理想
乡绅作为方法
温州访谈
访谈之前
人的再生产
阶层流动的悖论
寻找新的话语
作为中介的人类学
再谈乡绅
尾声
附录
项飙著述目录
索引
· · · · · · (收起)
前言 自我是一种方法
北京访谈
访谈之前
童年图景
80 年代
北大青年的焦虑
研究“浙江村”
年轻人之丧
边缘与中心
个人危机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用80年代来批判80年代
什么是批判
理解的学问
牛津访谈
访谈之前
牛津记忆
距离感与直接性
人类学的圈子
非虚构写作
学术不是天职
民族与民粹
新加坡启蒙
“盘根”式共同体
跨国性的自洽的小世界
大学应该寻找例外
个人经验问题化
新研究
共同理想
乡绅作为方法
温州访谈
访谈之前
人的再生产
阶层流动的悖论
寻找新的话语
作为中介的人类学
再谈乡绅
尾声
附录
项飙著述目录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你看到一个人很狭隘,很凶残,甚至犯罪杀人,一种回应是说这是个坏人,是个恶魔,生来如此,本质如此;另一种回应是想:他怎么会变成这样?是和小时候的什么经历、现在的什么生活境遇可能有关系?这样我们也就必然要想到社会的大环境,要去想他的内心活动,他怎么想怎么感觉的。这样的理解,显然不是说认为狭隘、凶残就是可以接受的了。只有通过这样理解,我们才知道我们应该怎么面对这些社会病态:不能把人一棍子打死,要考虑如何沟通,否则对罪犯就只有放纵和消灭两种态度了,没有教育改造一说了。同时,如果我们理解了,我们自然会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在变得很狭隘、变得不耐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理解的学问 -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其实是要回应一个当时很大的政治争论,就是政党政治对中国是否合适。费和梁漱溟一样,一直认为政党政治对中国来说不合适。 他认为政党政治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所谓的群体格局或者团体格局,就是同质性的人基于共同的政治理念走到一起,形成团体,形成意识形态,团体内部每个人的社会关系是等距的,然后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政党领袖。费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形成现代意义的政党,他讲“差序格局”其实是对民主体制的一种回应,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差序格局就有很强的内在意味。这样,这个概念的实证精确性倒不太重要了。但现在大家完全不管这个,把它当成中国人社会关系的一个机械的标准来引用。费孝通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要讲整个中国的事情,所以他的观察是在回应一定的政治问题、伦理问题,提出实证性的图景,这个跟专业化、技术化的学术研究是有距离的。我们要激发他的理论的生命力,一定要回到他所在的背景,看到他要处理的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童年图景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单读丛书(共47册),
这套丛书还有
《单向街 002》《重走》《单向街 001》《死里逃生》《喜剧的秘密》
等
。
喜欢读"把自己作为方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把自己作为方法"的人也喜欢 · · · · · ·
把自己作为方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00 条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公共知识分子书列 (Yasmine.L)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书海无涯 (佾云)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产品沉思录:作为一个产品汪读的书 (少楠 Plidezus)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把自己作为方法的评论:
feed: rss 2.0
87 有用 伊夏🪀 2020-07-12 10:03:19
不客气地说,在那些整书质量比较差的几期《单读》里,吴琦的序往往始终是好看的;而在大量学术垃圾式的人文社科研究里,项飙老师的作品也毫无疑问是好看的。这本书似乎遥遥回应了这些“好看”的深层缘由:他们对这个时代和社会有一种乡绅式的关切,一种去姿态化的亲近和忧虑。这本书仿佛接续上了《走出唯一真理观》,一再证明了智识人之间求真式对话的深刻魅力。
90 有用 电胆马 2020-07-27 19:19:33
说起来,吴琦给自己的定位是半学术鲁豫吧。
333 有用 鲍勃新药 2020-07-09 09:06:07
2021-8-10打卡纪念。
311 有用 双卡双待VCD 2020-07-22 01:38:05
90年代中期还是个学生就能买台电脑和全套办公设备,温州人,真有你的
54 有用 冷建国 2020-07-24 00:55:54
项飙老师是一位很理想的对话者。对我来说,这本书解答了一些问题,遗留了一些问题,并制造了更多问题;我成为了一个问题的问题,需要从自己的问题去解决更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年编辑了非常非常多对话稿,对这种呈现方式感到亲切,也会在阅读时考虑如果是我来操作会如何提问或编排。答者和问者的坦诚对于一次对话来讲非常重要,前者是针对自己的欠缺不足,后者是针对当下的迷茫无力,这些部分或许也可以投射到读者身上,激发出更多“... 项飙老师是一位很理想的对话者。对我来说,这本书解答了一些问题,遗留了一些问题,并制造了更多问题;我成为了一个问题的问题,需要从自己的问题去解决更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年编辑了非常非常多对话稿,对这种呈现方式感到亲切,也会在阅读时考虑如果是我来操作会如何提问或编排。答者和问者的坦诚对于一次对话来讲非常重要,前者是针对自己的欠缺不足,后者是针对当下的迷茫无力,这些部分或许也可以投射到读者身上,激发出更多“有机”的想象与对话。 (展开)
0 有用 小粉馬 2023-03-22 11:35:12 广东
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项飙的思维总是很发散,一谈到社会、历史、国家这些很大的题,我就看不懂了555 不过看他们谈个人成长、学术研究、还有大学、体制等等的话题,还是很有切身体会的。我从中看到的项飙,是个很理想主义的人,真的很热爱学术研究全身心投入,倒不怎么在意外界的名利。按他的话说,他应该认为自己是个边缘的、有“距离感”的小乡绅,虽然从世俗的评价体系来看,他实际上是个中心到不行的精英,但就是这种反精英... 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项飙的思维总是很发散,一谈到社会、历史、国家这些很大的题,我就看不懂了555 不过看他们谈个人成长、学术研究、还有大学、体制等等的话题,还是很有切身体会的。我从中看到的项飙,是个很理想主义的人,真的很热爱学术研究全身心投入,倒不怎么在意外界的名利。按他的话说,他应该认为自己是个边缘的、有“距离感”的小乡绅,虽然从世俗的评价体系来看,他实际上是个中心到不行的精英,但就是这种反精英的乡绅风格够具体、够厚实、够接地气,所以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特别喜欢这本书里面提到的“中心”和“边缘”的一对概念,我们都要勇于去过一种边缘的人生,去建设自己的小世界呀!! (展开)
0 有用 南熙 2023-03-21 23:09:53 湖北
80年代具有超越感的理想主义 批判的冲动,到如今狭窄叙述的特色主义 。不要从立场出发看东西,而是要具体地切入参与进来拆解因素
0 有用 jeny 2023-03-21 17:27:03 广东
书的结构让人很有场景感,一镜到底。当中有项飙成长的经历,个人思想的形成与反思,从他的视角厘清了一些概念,比如乡绅,比如新世界格局。大概我对社会学人类学的东西感兴趣,在书吧一口气读完,带着满满的成就感,买了一大堆东西,精神物质双丰收。
0 有用 小象。 2023-03-21 16:43:42 北京
2023/3/21
0 有用 IwannaBme 2023-03-21 15:29:05 江西
这种语境太陌生了,读了三分之一才真正投入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