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明代
直到明代亡国,大学士还是一个五品官。不过上朝时,他以尚书身份而兼大学士,已经是站在其他尚书的前面了。然照制度正轨论,他之所以尊,尊在其本官,不尊在其兼职。所以明代内阁大学士,就官制论,绝对不能和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 引自 一 明代政府组织/102 当初太祖定制,一面废去宰相,一面却也预防到太监预闻政事的可能,故在洪武十七年,俦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在宫门里。可见太祖心里尽明白,废了宰相,由皇帝来独裁,太监接近皇帝,易于弄权。正如汉武帝把相权揽在宫里,也预知嗣皇帝幼小,容易招致皇太后预政,所以要先把母后赐死。这些可有之流害,他们也是想到的。然而明太祖规定不准立宰相,这事他后人遵守了,始终没有敢违背。至于不准太监干预政事,它后人却没有遵守。 引自 一 明代政府组织/102 “权臣弄权”与“大臣当权”,在中国传统政治观点上是大有分别大臣是在当时的制度上有他正当的地位的。在中国传统制度下,宰相无事不该问,无权不该揽。他不问事,不当权,是失职,是无能。并非宰相而问事揽权,是奸臣,是权臣。权臣弄权,这是违反国法的,也是违反政治上的传统道德的。 引自 一 明代政府组织/102 一位顾亭林,著有一部《日知录》。他曾说: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之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 引自 一 明代政府组织/102 再深一层言之。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行省制度的历史来源确如此。所以直沿袭到近代,依然有其痕迹可寻。我们现代的省区分划,和唐宋时代的“道”和“路”都不同。如江苏徐州,是一个军事重镇,它一面是山东,一面是河南与安徽。徐州属江苏省,但它的外围,江苏管不着;如是则江苏的总督或巡抚就无法控制了。南京也是一军事重镇,但如广德不守,或者芜湖放弃了,南京也不能保;而广德、芜湖也都不在江苏的管辖内。任何一省都如此。给你这一半,割去你那一半。好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而任何一区域也很难单独反抗。这是行省制的内在精神。 引自 一 明代政府组织/102 省区的“省”字,根本是一个不祥的名称。 引自 一 明代政府组织/102 我们现在再从历史演变源头上说来:汉时由刺史变成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观察使,这些都是由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的。只有节度使才是军事长官变成了行政长官,然而还是意在开边对外的。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由中央来临制地方已不好,何况派军官来常川镇压呢?若非地方政治失败,亦何来有此需要?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中国政治史上一大失败。 引自 一 明代政府组织/102 西方社会有阶级,无流品。中国社会则有流品,无阶级。 唱戏的自成一流。这一流,那一流,各自有品,等级不同。 引自 一 明代政府组织/102 当时的政治传统重法不重人。只要你在胥吏流品中,无论如何有才有德,仍走不出胥吏之本流,仍还是一胥吏。所以胥吏不再要自爱,不再要向上。而一切文书簿籍,例案掌故,却全经他们手。他们便操纵这些来束缚他们的长官。长官虽贤明,无奈他们何。此乃法病,非人病。 引自 一 明代政府组织/102 “胥吏政治”之又一面,便是今天所谓的“文书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里的尚文之弊。两汉政治的好处,便在其质实少文。而尚文政治之害处,则最易在政治的下层低层曝露。地方政治是政治之最低层,最下层。在两汉是一个长官(县令)之下有许多小官(掾属,即吏);明、清两代是一个小官(知县)之下有许多永无出息的办事员(胥吏);而政治上许多花样(文与法)却尽付与他们。试问其影响与结果该如何? 引自 一 明代政府组织/102 进士与翰林成为政府一个储才养望之阶梯。科举本只能物色人才,并不能培植人才;而在明、清两代进士翰林制度下,却可培植些人才。 汉代培养人才的是掾属。唐代培养人才在门第。宋代培养人才在馆阁校理之职。到明、清两代,始把培养人才的机构归并到考试制度里。当然,做翰林的不一定全都好,然而政治家、学问家都由这里面出来,那亦是事实。 引自 二 明代考试制度/125
5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