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政治》论郗鉴与京口重镇的形成4.总结郗鉴
东晋政治形势 衣冠南渡以来,王敦于荆、江诸州平定华轶、杜弢、王机、杜曾,功业积累,以此压迫晋室,最后兴兵叛晋。此后居上游者多追随王敦脚步,依赖强兵放纵。护卫晋室者,联络其他士族抵抗上游强藩。这种冲突,在国家体制上是地方与中枢之争,在地理位置上是上游下游之争,在出场人物上则是士族门户之争。东晋门阀政治,可以说是门阀士族在相争中求发展而又维持东晋于不坠的政治。 中国历朝历代中,权臣历代皆有,但并非皆如东晋的王敦。王敦之所以为王敦,东晋强藩之所以多如王敦,其历史的原因,一是皇权不振,一是士族专兵。南渡时的琅邪王,与八王之乱中的诸王相比权轻众寡,声望低微。琅邪王司马睿本来不具备继统的资格,只是由于两京陷落,皇帝宗室尽死于难,晋室在北方已无立足余地,才使僻远的江东成为正朔之地。琅邪王以际遇而得帝位,并没有法统、实力、功劳为依靠,因而也不可能拥有哪怕像晋武帝有过的那种不算强大的皇权。 士族专兵是东晋特有现象,始作涌者是琅邪王敦,,士族有兵可专,则是由于北方流民不断南来,补充着兵的队伍,士族依以统兵作战的武将,是久事疆场的流民帅。 《太平御览》记载“元帝东渡,历数帝无玉玺,北人皆曰司马家是白板天子。”白板天子是没有权威的天子,它的存在,靠众士族支撑,每家士族为了门户利益,都力图挟制天子,使其他士族屈从于己。所以东晋天子只有在各家士族门户地位平衡、利益均沾的条件下才能自存。而元帝从来就没有驾驭强臣的权势,强臣也不允许元帝握有权势。王敦之乱,正是元帝欲用刁协、刘隗权势以驭强臣而促成的,其结果是王敦之乱。 毕竟江左草创之时,司马氏主要依靠琅琊王氏应付江南本地士族,东晋政权得以偏安一隅,逐步形成门阀政治的格局。从此以后,挑战主要来自侨姓士族内部。门阀士族之间的角逐,一是以争夺中枢权力,以控制皇权,借以发号施令,压倒对手;一是占据有利位置的方镇出现,以外制内,凌驾中枢。如果某一士族在这两种形式的角逐中都占有压倒优势,那就会出现违背门阀政治的局面。 东晋政权毕竟还是维持了一个世纪之久。其政局发展是几家门阀士族势力由平衡进入不平衡,经过复杂的演化又进入新的平衡;与此相应,东晋政局由稳定到动乱,由动乱回覆新的稳定。每一次这样的变动,居位的士族就被新的门户代替,在皇权不振、士族专兵情况没有改变的条件下,这种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将一直进行下去。平衡稳定的维持往往有赖于“处其利而无心者”这样的强臣。而郗鉴就是这样的强臣。他使士族门户间的权力平衡状态得以维持,使门阀政治得以延续,也使东晋政权得以苟存。 郗鉴功绩总结 郗鉴一边维护司马氏皇权的存在,一边抑制过分强大的士族门户的觊觎。比如郗鉴建议用流民帅的兵力以平王敦之叛问题,协调当权门户王氏、陶氏、庾氏关系问题,经营京口、控制东道问题。但郗鉴名义上虽居朝廷三事之列,但从未入主中枢,且他的作为,主要属于战略性的谋划之类,战场上排兵布阵非其所长,因此没有轰动的事迹,不太被史家重视。且郗鉴的家族在江左从未如王、谢一般显赫,郗鉴自认为是靠政治才能在门阀政治中登上高位,这就像鸡飞上天一样。郗鉴两拜三公,相隔近十年,而谦退本意前后如一,正因为郗鉴不操其柄,无竞于朝,所以能够久任于京口,善始令终而没有顾虑。 卞壶言郗鉴:“郗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已,一反;治身清贞,大修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三反,如三种矛盾,郗鉴在性格和素养上,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郗鉴虽不处顺流之势,但建康的门户在手,身居危朝而能阻遏觊觎,对东晋朝廷有所匡救。如果郗鉴舍京口地利而居官建康,不以谦退自处而务求竞逐,以他本不优越的门望实力,在东晋翻云覆雨的门阀政治中,未必能有多少建树。
戒烟的梦祥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东晋门阀政治》论郗鉴与京口重镇的形成2.郗鉴与王导的政治合作
郗鉴与纪瞻 郗鉴受过司马越、司马睿征辟,对于曾经举荐自己的江统的后人尽力提携,郗鉴对于居...
-
《东晋门阀政治》论郗鉴与京口重镇的形成3.郗鉴与京口的经营
三吴的战略地位 京口成为东晋的重镇,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多方面的原因,不只是出于权宜的考虑...
-
《东晋门阀政治》论郗鉴与京口重镇的形成4.总结郗鉴
-
《东晋门阀政治》庾氏之兴与庾、王江州之争1.庾亮巩固门阀政治
颍川庾氏 颖川庾氏门望之起,始于汉末三国名士庾嶷,其后支脉不显。庾嶷弟遁有二子峻、纯,据...
-
《东晋门阀政治》庾氏之兴与庾、王江州之争2.庾亮出镇芜湖时的政治形势
庾亮出镇芜湖的政治背景 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平息以后,庾亮引咎出都,以豫州刺史驻芜...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