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1 分类分成
在财政方面,自1953年开始,财政体制由中央统收统支变为中央和地方财政划分收入。中央、省(市)和县(市)三级开始划分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1954年开始实行由中央统一领导、中央与地方财政中央和地方“分类分成”的办法,将财政收入划分为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中央调剂收入三大类。地方预算每年由中央核定,如果其固定收入超出了地方正常支出,其剩余部分不再全部上解中央,而是按照剩余部分在地方固定收入中的比重与中央进行分成。分成比例一年一定。如果地方的预算支出,首先用地方固定收入和固定比例分成抵补,不足部分由中央调剂收入弥补。 这种财政体制划分表面上看起来给了地方财政独立的地位,但是由于(1)地方固定收入实际上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大;(2)分成比例每年一变,每年都按照上一年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进行重新计算。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省某年收入增长过快,其下一年上解中央的比例就会快速增长。所以这种体制只是初步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范围,并没有改变中央财政高度集权的状况。如果从中央和地方负责征收收入的范围来看,“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5%和55%,但是如果按照财政体制划分后的收入来看,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就分别占80%和20%,支出分别占总财政支出的75%和25%。所以说,全国虽然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属于地方 主管部门管理,但是企业上缴的收入和利润大部分都被中央财政直接支配。企业能够自己分配的奖励基金和超计划利润分成只占企业收入的3.75%。①随着“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中央一地方间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关系的构架已经建立起来。根据上面的分析,这种框架的基本特点是:中央控制了全国大部分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管理和分配,这种控制是通过计划指标管理的形式,并通过建立在各个工业经济部门的“条条”系统来进行直接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实现的。具体而言,重要的企业几乎全部纳入“条条”系统直接管理,其他企业则通过“块块”系统间接管理,但是其税收和利润大部分归中央财政进行分配。
今天你提肛了吗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p11 机制分析的含义
所谓机制分析,是要找出行动主体在实践中的行动路径,以及这些路径的形成机制。与“显性”的...
-
p24 大跃进时期锦标赛特点
伴随着“以钢为纲”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地方政府在主要的钢铁、粮食和其他重...
-
p21 分类分成
-
p27 总额分成的含义
在财政方面,上收了地方财权和财力,中央与地方实行的是“总额分成”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的...
-
p9 分税制改革前后的政府行为变化以及征收土地的原因
正如我们以上所看到的,目前社会学涉足的政府间关系仍然以财政关系为主。就财政的中央一地方...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