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流传给后世的话语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水浒”识小录
回顾文学史,通俗文艺对民间的影响往往大于“经史”确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不论现在的流行语,还是前几十年的京剧流行的台词都没有化入日常话语,只有化入日常话语,才会进入人们的心灵,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我们考察近三四百年的社会运动,通俗文学遗留下的话语也曾起过很大作用。现在人们讲传统文化一开口就是“儒释道”三家,或是“四史”“三通”,而忽略了通俗文艺作品,我以为这是不够全面的。 通俗文化,当然也包括《水浒传》,《水浒传》自其产生之后,在明代一直是畅销书。清代是屡禁屡刻,而且大量地改编为戏曲、曲艺在社会上流行,使那些没有读书能力的人们也能接触到它,其影响力更超过一般图书。 历来谈叙事性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大多关注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对于作品的话语很少有人涉及。其实话语的影响更深入、更持久。而且《水浒传》所提供的话语与主流话语有根本的区别,它是一套造反者的话语体系。 引自 《水浒传》流传给后世的话语 《水浒传》所贡献的、又被后世广泛应用的造反者的话语体系除了上面罗列的“好汉”“义气”“聚义”“江湖”“上梁山”“逼上梁山”“不义之财,取之何碍”“大碗吃酒,大块吃肉”“仗义疏财”及其衍生的“劫富济贫”,还包括“替天行道”“招安”等,但这两个词已经不是单纯的话语问题,涉及的太多,须专文述之。这些词语,就单个来看,似乎没有大逆不道之处,但它们组织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与主流社会抗争的话语系统。这些不仅意在说明造反有理,而且也在告诉造反者应付统治者的技巧和策略。这些话语既是他们对抗主流社会时的心理支撑,也是他们应付社会现实生活的手段。这一点也被统治阶级中的敏感者所发现, 引自 《水浒传》流传给后世的话语 后世论及梁山好汉往往以“劫富济贫”评价其行为的正义性,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做过以此为目的的事情。《水浒传》中写散财货于民众仅有三处。一是打破祝家庄之后,宋江本来要洗荡村坊,石秀陈述了祝家庄村民钟离老人帮助他的事迹,祝家庄才免遭洗荡,每家发了一石米;第二次是打下青州后,考虑到作战时烧了许多民房,“天明,计点在城百姓被火烧之家,给散粮米救济”,其他金帛米粮都装车运回梁山;三是打下大名府后,把“金银宝物、缎匹绫锦,都装载上车子”运回梁山,并打开粮仓,一部分运走,一部分给“满城百姓”。真正无条件分粮给百姓只有大名一次,可能还与大名距梁山太远,而粮食体积大、长途运输不便有关。因此很难说梁山以劫富济贫为宗旨,甚至这个词都没有在《水浒传》中出现过。劫富济贫这个词出现于明末,那时海上枭雄郑芝龙(郑成功之父)自称是“劫富施贫”。而且当时朝廷也承认,工科给事中颜继祖上言:“海盗郑芝龙生长于泉,聚徒数万,劫富施贫,民不畏官而畏盗。”[19]此后,如清代的通俗文学作品,特别是侠义小说中才较多用“劫富济贫”这个词。 为什么人们对《水浒传》有劫富济贫的印象,从而认为这个概念出自“水浒”呢?我以为这与《水浒传》屡屡讲到仗义疏财,而且往往在仗义疏财之后会说到“扶危济困”或“济困扶危”有关。张顺第一次见到宋江纳头便拜:“久闻大名,不想今日得会。多听的江湖上来往的人,说兄长清德,扶危济困,仗义疏财。”武松、石勇等好汉见到宋江时都在“仗义疏财”之后,加上“济困扶危”。疏财是肯花钱,扶危是接济贫困。这不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吗?不过这是自愿的,并非“劫”的结果,劫富济贫与《水浒传》没有什么关系。 引自 《水浒传》流传给后世的话语
177人阅读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朴刀杆棒与发迹变泰
宋代以前没有朴刀杆棒的故事,这是宋代江湖艺人的创造。宋以前文学作品中述及“短打”的故事...
-
《水浒传》流传给后世的话语
-
山寨、水寨、山水寨
“山寨”在南宋初叶、中叶都是热络词儿,特别是在南宋初,北方的山寨就是个抗金勤王的象征。...
-
《水浒传》与宋代法治
宋代的县官权力相对比较大。县衙门受理的诉讼一般只是发生在境内的民事案或其罪在杖刑以下的...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