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喜欢不法分子、坏蛋、处世不讲原则的人。年轻时,他崇拜世纪之交的奥地利剧作家弗兰克·魏德金德,魏德金德以他的粗鲁、罪犯似的外表震惊了维也纳,布莱希特形容说:“丑陋、凶残、危险、头发剪成寸头。”布莱希特也把头发修成同样的式样,还仿照魏德金德的做派,在朗诵诗的时候要一边抚弄着吉他。
布莱希特自1926年接受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他又偏爱社会渣滓,这两个方面如何能够统一在一起,是学者们长久以来一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在193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瓦尔特·本雅明提出见解,将布莱希特塑造的坏人理解为可能发生革命性转变的原材料,他还运用浮士德故事中的比喻来说明这一可期待的过程:“正如瓦格纳(浮士德博士的助手)用试管中的魔液产生侏儒一样,布莱希特要用试管中的贫困与丑恶的混合物产生出革命者。”但是布莱希特让人觉得他对那些丑恶的东西更为津津乐道,对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救赎的承诺反倒并不那么热心。
《三毛钱歌剧》中的反派主角麦希思,又名麦基,是布莱希特的社会渣滓中最恶劣的一个。这一角色的原型是麦希思船长,是约翰·盖伊写于18世纪的叙事歌剧《乞丐歌剧》中的人物,而《乞丐歌剧》是布莱希特与豪普特曼创作脚本时的主要参照。在原作中,麦希思是个无法无天的大罪犯,盖伊用他来影射原作时代的腐败政客。本雅明后来写过一篇杂文探讨《三毛钱歌剧》及其原本,注意到“乞丐与流氓的逆反道德与官方道德的口是心非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布莱希特与魏尔的麦希思比盖伊的原型更有诱惑力也更为凶残,而取得这种效果主要归功于介绍这一角色的歌曲《刀子麦基小调》。这首魏玛时期最著名的歌曲以“杀人叙事曲”的形式出现,列举各类受害人,刻画出麦希思不光是一个挥金如土的江洋大盗,显然还是一个变态狂,杀人不仅为了掠取钱财,也是出于乐趣。施穆尔·麦耶尔失踪了,下场和其他几个富豪一样。婕妮·桃乐尔被人发现时胸前插着一把刀。索霍区的一场大火烧死了七个孩子。有个年轻姑娘被强奸。
魏玛文化呈现着对连环杀人犯和性侵杀人犯的不健康嗜好。德国报刊详细追踪报道疯狂杀人案件诸如卡尔·格劳斯曼(绰号“西里西亚铁路蓝胡子”)、卡尔·登克(绰号“闵斯特堡的恶魔”)、弗里茨·哈尔曼(绰号“汉诺威的男童杀手”)、彼得·库尔登(绰号“杜塞尔多夫的吸血鬼”)。画家乔治·格罗兹和奥托·迪克斯不带丝毫怜悯画出遇害妓女的血淋淋的尸体。格罗兹甚至荒唐到自己表演开膛手杰克行凶、让人拍照的地步。(魏德金德作于战前的剧本《潘多拉的盒子》中也有开膛手杰克这一角色。)彼得·洛尔在弗里茨·朗的电影M中扮演一名专杀儿童的凶手。麦希思与以上嗜血成性的各类人物有着某种共同点。他也符合侦探故事中大罪犯的特征,很像阿瑟·柯南道尔笔下的莫里亚蒂教授或是弗里茨·朗塑造的赌徒马布斯。回顾当时,魏玛文化对大阴谋家的痴迷也让人感到事态的不健康。希特勒就是将一切问题都说成是犹太人的阴谋策划。说来说去,这个西方城市里发生的无法破解不可告人的事件都让人感到有麦希思在幕后搞鬼。
后商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920年代柏林
1932年,德国第一次尝试民主政治已经进入最后几个月,一天,托马斯·曼的儿子克劳斯·曼赶到...
-
布莱希特
-
音乐家生活在半明半暗中
1936年1月26日,联共(布)中央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到莫斯科大剧院观看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
-
肖斯塔科维奇
虽然卢那察尔斯基的体系逐渐失去势力,苏维埃音乐事业在整个20年代一直保持着多样化,呈现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