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性与自然平等
1.自然平等的观念在中国有着持续的强大力量,它对于1世纪佛教的中国化和20世纪共产主义的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它影响了通过教育革命来医治紧迫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独特的中国传统的形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什么应该是适宜的教育内容。任何对中国人的世界观的深入理解,都以这一观念为中心。 引自 第一章 人性与自然平等 116.概括说来,儒家的特权之路是自我修养,它主要取决于对道德楷模的效法。它向所有人开放,因为所有人共有一颗效法之心,有着相同的功能。当自我修养使一个人道德高尚时,他在社会等级中被赋予特权地位,在那里,他可以他充当供他人效法的楷模。强大,智慧和高贵的出身不会给他获得高位的资格,对人们来说,他们不会被这些特点所吸引并试图效法。 引自 第四章 通往特权之路 192.问题的要点在于,我们发现了从儒家历史延续至今的第二个(或者说,一组设想):人们通过仿效模范来学习。这第二个设想决定了“教育改革”的灵丹妙药所常常采取的形式。仿效模范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但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像中国一样,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管理的手段应用到如此程度:中国人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全国性的模范上,而是坚持广泛的地方性的选拔过程,模范选拔实现了正规化、制度化,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这一制度的有效性有着普遍的和牢不可破的信念。 引自 第八章 古典的遗产 192.第三个与现在研究所揭示的理论有关的设想是,道德教育或者政治教育应该专注于改变人们对于既有规范的态度。换句话说,应该使控制内化。由此而来的推论是,当人们具有正确的态度或者思想时,他们必然会按照正确的方式行动。“正心”之后的实际行为必然恒定不变的遵循规范,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成为“正心”存在的证明。这种规范性(社会德行的存在)在其自身促进实现最终目标:一个稳定、强大、繁荣的社会。 引自 第八章 古典的遗产
4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