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战争与疾病Ⅱ:拿破仑、俄国的痢疾与斑疹伤寒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流行病与社会
在挺进俄国的远征中,各种各样的环境为微生物疾病的蔓延创造了完美条件。尤其是痢疾,它是19世纪军队十分害怕的疾病。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氏菌病,是由四种志贺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与伤寒和霍乱一样,痢疾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通过被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感染人。大军团的队伍从头到尾长达20英里,士兵们日夜都生活在处处受到污染的环境中。路面和附近的泥地经过数不清的军队、马匹、马车和大炮的碾压,被搅得稀烂。这片土地变成了一团污秽,臭气熏天的泥巴与人、马的粪便混合在一起,无数苍蝇在粪便中疯狂滋生。士兵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行军、 吃饭、睡觉、偶尔作战的,而且没有条件换衣服。他们虽然经常处于户外,却从未离开过他们自己创造的小环境,其卫生状况骇人程度堪比人口密集的贫民窟。 一天的行军结束时,各部队露宿道边。人们挤在一起,点起营火,匆匆忙忙地准备食物。他们不但在附近随意大小便,而且见水就喝,全不管饮水的气味、黏度和颜色如何。幸存者的回忆录记载,迫于口渴,一些人甚至去喝马尿。 这样一支军队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危险。危险来源之一是他们的饮水。部队到达时,沼泽和溪流中往往已经充满了微生物。而50万人和10万匹马经过,又不管不顾地污染了水源。许多士兵直接将粪便排人溪流中。如果发生腹泻,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在公共水源中洗澡和洗衣服。 饮食同样成问题。士兵们长期不洗手,彼此分享食物,这都会传播细菌。此外,行军途中的士兵疲惫不堪,有时还担惊受怕,所以他们不太可能关注周围到处都是的苍蝇。这些人习惯了昆虫,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也不明白苍蝇的内脏里、绒毛上都携带着细菌,四处传播疾病。士兵们很少注意保护食物,任苍蝇在食物上留下微生物。 动物的情况并不比人类的好。大量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疾病缠身的马匹被就地遗弃,随之腐烂。这些腐烂的尸体阻碍了后面队伍的行进,滋生了大量蛆虫。随着远征的推进,士兵们越来越消瘦,开始有人步履踉跄,甚至一命鸣呼。 志贺氏菌一接触到大军团,立即发挥出了攻克人体防御的能力。痢疾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感染人体宿主所需的细菌数量很少。而且,志贺氏菌无法使康复的患者获得免疫力来抵抗以后的感染。不同的志贺氏菌属细菌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事实上,19世纪的医生们认为,一旦痢疾发作,患者在未来更容易再次患病以至死亡。因此,这种疾病不会让人们产生我们所看到的天花那样的群体免疫力。军队遇上痢疾就相当于遇上一种“处女地流行病”。痢疾还会制造无症状的携带者,他们具有传染性,但没有临床表现。由于这些类似“伤寒玛丽”的无症状感染者,痢疾在引起医生注意前,早已悄然传播开来。 引自 9 战争与疾病Ⅱ:拿破仑、俄国的痢疾与斑疹伤寒 这场大规模的杀戮被一名历史学家称为“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最致命的交战”。169月7日,迎着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双方正式开火,战斗持续了14个小时,直到天黑才结束。成千上万的人死于炮弹、弹片、步枪,刺刀和军刀欣杀。黄昏时,血腥的一天结束。库图佐夫命令部队撤退,任由拿破仑取得战场的控制权和战术上的短暂胜利。狂热、焦虑、优柔寡断而又饱受排尿不畅折磨的皇帝,莫名其妙地并未将他的精锐部队即帝国卫队派往战场。克劳塞维茨和拿破仑的元帅们都相信,如果卫队能在适当的时机加人战斗,胜利本该属于他们。 能够解释皇帝陛下为何没能抓住机会的,或许也只有一句简单而富有讽刺意味的“造化弄人”了。大军团建立的目标是以压倒性的火力集中攻击敌人的弱点。拿破仑通常在高处用望远镜观察战场,以致命的精确度和无与伦比的战术决断指挥他的士兵。然而,博罗季诺形成了一种极限情况,人数上的绝对压力超过了拿破仑指挥才能所能承受的限度。在小战场的范围内,两支规模空前的军队的冲突制造了浓密的烟尘,遮蔽了皇帝的视线。1000门大炮和10万支火石滑膛枪冒着滚滚浓烟,9万颗炮弹扬起尘土,1万匹冲锋陷阵的战马踏起泥沙,步兵不断向前推进。这一切都使拿破仑无法看清下面的战况。全面战争制造出了一片毫不夸张的战争迷雾,使得拿破仑在最需要发挥其战术天才的时候无从发挥。 引自 9 战争与疾病Ⅱ:拿破仑、俄国的痢疾与斑疹伤寒
248人阅读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6 爱德华•詹纳之前的天花
另外,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数据只是对历史影响的初步粗估。我们还要通过详细的个案分析来做出准...
-
8 战争与疾病Ⅰ:拿破仑、黄热病与海地革命
来自非洲黄热病流行地区的奴隶通常对这种疾病具有获得性、交叉性和遗传性的免疫力。获得性免...
-
9 战争与疾病Ⅱ:拿破仑、俄国的痢疾与斑疹伤寒
-
11 卫生运动
经济因素的确至关重要。正如查德威克的《新济贫法》改革旨在减轻纳税人负担,卫生运动也旨在...
-
12 细菌致病理论
概念和机构前提:从巴黎医院到德国实验室 正如我们所见,巴黎医学院致力于这样一种观点,即疾...
> 查看全部1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