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宋明
(一)宋
“拾遗”如东西掉了重新捡起,这是指皇帝遗忘了什么,他可以提醒他。“补阙”是指皇帝有了什么过失、要替他弥补。唐制,皇帝朝见文武百官后通常没有特殊事情,很快就散场,散场后皇帝另何宰相从容讨论,这时候旁人不得参加,而门下省的见官们独在例外,他们常得随从宰相参加列席,因为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直接讲的话,却可以让这些小官口里讲,皇帝若生气也无法直接对宰相。他们讲的对固然好,讲错了也无妨大体,因为他们的名义就是谏官。所谓言者无罪,听者足戒。
宋太祖临时有遗嘱告诉他的后人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们牢守此家训,都知尊重文臣士大夫,直到南宋还是守着不杀士大夫的遗训,岂止不杀,宋王室实在是懂得优奖文人的,因此过了百十年,能从唐末五代如此混乱黑暗的局面下,文化又慢慢的复兴。我们只能说罗马人因推行帝国主义而亡国,并从此不再有罗马。而中国在唐代穷兵黩武之后仍没有垮台,中国的历史文化依然持续,这还是宋代人的功劳。
其实中国自古立国,也没有不以战斗攻势立国的,秦始皇帝的万里长城东起大同江,西到甘肃兰州黄河铁桥,较之宋代这一条拒马河怎好相提并论呢?况且纵使是万里长城,也该采用攻式防御,所以终于逼出汉武帝的开塞出击。宋代军队又完全用在消极性的防御上,这固然是受了唐代的教训深,才矫枉过正,至于如此。
(二)明
不过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因此通常内阁大学士都由尚书兼,这样一来,内阁学士地位虽不高,尚书地位是高的。同时也和宋代般,他们也有经筵讲官。经筵讲官是交皇帝或太子读书的,那是皇室的老师,由承认这些官职的人来接内阁大学士,自然和皇帝关系是既尊且轻了。直到明代亡国,大学士还是一个五品官,不过上朝时他以上书身份而兼大学士已经是站在其他尚书的前面了。然照制度正轨论,他之所以为尊,尊在其本官,不尊在其兼职。
皇帝因于自己不懂事,也怕和大学生们时常见面,内外一应章奏,现由大学是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他们的意见,附贴在公式上,送进宫里,再由皇帝细阅决定。这在当时叫做“条旨”,就是向皇帝分条贡献意见的意思,又称票拟。是说一个小条子拟据意见,送皇帝斟酌。带皇帝自己看过拿着条目自撕了,亲自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亦称“朱批”,批好拿出去,这便是正式的谕旨。在唐代一切政令有。宰相拟定,送皇帝画敕。在宋代是宰相向皇帝上箚子,先得皇帝同意或批改,再正式拟旨。现在明代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
历史上省字原始是衙门名,非地域名,行中书省是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某一个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行省是一个行动中的中书省。所以行中书省证明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入侵了地方,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再深一层言之,这种形式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行省制度的历史来源确实如此,所以直延习到近代依然有其痕迹可循。如江苏:徐州是一个军事重镇,它一面是山东,一面是河南和安徽,徐州属江苏省,但它的外围江苏管不着,如是则江苏的总督或巡抚就无法控制了,南京也是一军事重镇,但如广德不守,或者芜湖放弃了,南京也不能保,而广德,芜湖都不在江苏的管辖内。任何一省都如此,给你这一半,去你那一半,好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而任何一区域也很难单独反抗,这是行省制的内在精神。
明代废去了中书省,何来行中书省?所以行省长官改称为承宣布正式全国正式划分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但称布政使司为行政区域已经是名不正,言不顺。就官制而言,地方区域也不该称为司。清代则更无适当称呼,于是仍延袭称了省。其实省的称呼更是名不正言不顺。又清一统志把省区再综合划分,如称关东三省或岭南三省之类。这更是无意义,这是把政治地理和自然地理混淆了。
一切事情到了胥吏手里,铨选则可疾可迟,处分则可轻可重,财赋则可侵可化,典礼则可举可废,人命则可出可入,讼狱则可大可小,工程则可增可减。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