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个人的宿命。所以,这些意象应该被视为没有内容的、因而是无意识的意象。它们在遭遇那些源于经验,且触及并唤起无意识预备(unbewuBte Bereitschaft)的事实后,才会取得内容和影响力,最后获得意识性质。这些无意识意象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历代先祖所有经验的结晶,但却不是这些经验本身。就我们目前有限的知识而言,至少情况看起来是这样。(我必须承认,我从未发现任何关于记忆影像会遗传的可靠证据,但我认为,除了那些与个体毫不相干的集体经验的结晶之外,人们其实无法完全排除某些取决于个体的记忆遗传的存在。) 引自 第六章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男人会把尽量压抑本身的女性特质当作自己的优点,这就好比女人一至少截至目前为止一一会认为言行举止像男人并不得体一样。男人对本身女性特质及倾向的潜抑,当然会使他们的女性需求蓄积在无意识里,而他们无意识里的女性影像(即心灵)也就自然而然地承载本身的女性需求。因此,男人在选择对象时,往往钟爱最能符合本身无意识里的女性特质的女人,也就是可以尽量果决地接受他们的心灵投射的女人。虽然人们经常觉得,而且认为,男人以这种方式择偶是很理想的情况,不过,男人无意识里的女性特质其实正是本身最衰萎的弱点,而到头来,男人显然是在跟自己最大的缺陷结婚。 引自 第六章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人们的意识范围愈狭隘,似乎会显示出愈多的心理内容(即“无意识里的影像”),而且这些心理内容不是以鬼魂,就是以潜在魔力的形态被投射于在世者(即巫师和女巫)身上。在灵魂观念已存在、文化已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中(译注:荣格这句话还意指,人类已进一步演化,而脱离了刚刚那个施行巫术的泛灵信仰阶段。由此可见,荣格的文化观点受到他那个时代所盛行的进化论影响。),无意识里的所有影像不一定都会被投射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无意识里的树木和石头甚至会相互交谈),不过,至少会有一个情结向意识靠拢。由于该情结已十分贴近意识,因此意识不仅不再对它感到陌生,反而还认为已拥有它。但由于意识一开始仍未充分感受到本身拥有该情结,所以还不觉得该情结是本身主体的内容。情结几乎存在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也就是存在于所谓的“半阴影”(Halbschatten)里。虽然情结一方面隶属于意识的主体,或与意识的主体有关,另一方面却也是自主的存在,且更因本身是自主的存在,而成为意识的绊脚石。无论如何,情结不仅不完全顺从意识主体的意图,甚至可能凌驾于意识主体之上,而经常作为灵感、警告或“超自然”信息的来源。心理学应该可以解释灵感、警告或“超自然”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就是局部自主的、仍无法完全被意识整合的情结。原始的灵魂一例如古埃及人的灵魂“巴”(Ba)和“卡”(Ka)一一正是这样的情结。 引自 第五章 无意识的功能 具有创造力的人都知道,不由自主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由于无意识不单单是响应意识的镜像,还是具有自主性和生产性的心理活动,因此,无意识的经验领域就是它本身的世界,也是它本身的实在性(Realitat)。我们可以说,无意识的实在性在影响我们,就像我们在影响它一样,这个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外在世界的经验领域。正如物质内容是组成外在世界的要素那般,心理要素则是无意识世界里的内容。 引自 第五章 无意识的功能 或许做梦者会逐渐明白,看来无法解决的冲突或许是某个时空所特有的精神特性的偏见。看似复杂的梦境意象,可能很容易显现为本身就是具象直观的、本能的常识,或纯粹显现为理性思维的开端,而理性思维也许是心智较成熟的人在意识层面上的思考。无论如何,中国哲学早在很久以前便已探讨过人类的理性思维。至于怪异而活泼的思维形态,则是原始的自然心智的特权,这种心智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只是受到片面发展的意识遮蔽罢了。如果我们从此一视角来观察无意识所产生的补偿,这样的研究方式当然会受到批评,因为,我们不该以过于偏向意识的立场来评判无意识。事实上,我在这方面的思考始终是从以下的观点出发:无意识几乎只是在响应意识的内容一当然是以相当富有意义的方式一但却不会采取主动。不过,我绝不想让大家误以为,我真的深信无意识在任何情况下,只是被动地反应。毕竟很多经验都和这种看法背道而驰,且这些经验似乎已证明,无意识不仅会出现自发的行动,甚至还占据主导地位。无数的案例已让我们看到,那些执着于狭隘的无意识的案主,最后都罹患了精神官能症。不过,无意识所引起的精神官能症,不仅让这些案主脱离了本身的沉闷和迟钝,且往往还让他们的怠惰或绝望反抗有所好转。”《得 引自 第五章 无意识的功能 此后所出现的幻想和梦境便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宇宙性”(das Kosmische)似乎是集体意象的真实特征,也就是梦与幻想的意象所涉及的宇宙质素,例如时空的无限性、移动的惊人速度和范围、“天文的”系统、月亮环绕地球运转和地球环绕太阳运转的类似性,以及物质在比例上的根本改变等。在梦境里,那些对神话和宗教主题明显的运用,也暗示着集体无意识的活动。集体要素相当频繁地透过某些特殊征兆,预示本身的出现,比方说1透过以下的方式:梦见自己像彗星般飞越外层空间,梦见自己是地球、太阳或某个星体,梦见自己格外高大或像侏儒般矮小,梦见自己已经死亡或来到某个陌生的地方,梦见自己迷惘、疯狂,或对自己感到陌生,等等。此外,人们还会感到迷惑不解、察觉自己上当受骗,诸如此类,同时也会出现心理膨胀的征兆。 引自 第三章 人格面具作为集体心理的一部分 可见,他和叔本华的差异,就在于他的观点一直停留在纯粹的自发性生长的阶段,而叔本华则把相同的观点抽象化,并以人们通用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所以,叔本华已让这一观点脱离隐而未显的原始阶段,而浮现在集体意识(kollektives BewuBtsein)之中。 引自 第一章 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有些人会因为本身的乐观精神,而变得情感奔放且骄傲自大,就如同有些人会因为本身的悲观精神,而变得忧虑不安且怯懦沮丧。当巨大的心理冲突被弱化时,就会清楚地显现在这两种方式里。此外,在弱化的心理冲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点:在前者的自负和后者的畏缩背后,其实存在一个共通之处,也就是人们在跨越本身的限制后,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前者过于扩张自己,而后者则过于贬抑自己。他们本身的个体限制(individuelle Grenzen)已透过某种方式而不复存在。如果我们能够设想,人们强烈的卑屈会因为心灵的补偿,而最接近高傲,而且“高傲始终先于衰落”,那么,我们便可轻易发现,在人们的自负背后,其实存在着不安的自卑感的某些特征。没错!我们甚至可以清楚看到,心理的不确定性如何导致人们情感奔放,从而驱使他们宣扬那些自己其实不是很有把握的真理,还为此试图改变人们的想法,因为如此一来,他们信念的价值和可靠性,便因为追随者的存在而获得保证。独自一人在丰富的认识里坚持到底,不仅不会使他们感到愉快,反而让他们觉得被冷落在一旁。对落单的暗自恐惧,促使他们四处张扬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以便让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至于遭受令人苦恼的质疑。 然而,怯懦的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愈畏缩、愈隐藏自己,其实内心愈需要获得他人的理解和肯定。虽然他们会谈到自己的低卑,但心里却不相信自己确实如此。虽然没有人发现他们的价值,但他们却不由自主地、打从心底固执地深信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禁不起最轻微的责备。他们总是在诉说自己无法被理解或提出合理的要求时所受到的伤害,从而陷入病态的自豪以及狂妄的不满之中。无论如何,他们都希望可以让自己感到满意,但周遭的人却因为他们这种心态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引自 第一章 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最后,人们的道德素质一 透过对必要性的认知,或间接透过折磨人的精神官能症 一一会迫使自己同化无意识的本质我(Sbst),并会强迫自己持续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有人以这种方式来实现无意识的本质我,必然会导致个人无意识的内容进入意识里,从而扩大本身的人格范围。对此,我还想立即补充的是,这种人格范围的“扩大”首先关联到个体的道德意识,也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无意识的内容通常是一些令人不快,因而被潜抑在无意识里的内容。这些内容一 诸如愿望、回忆、倾向和计划等 会经由分析而被无意识释放出来,继而浮现在意识里,而且一举例来说一还以类似宗教忏悔的方式详实揭露过往种种,只不过触及的范围大幅缩小罢了!至于其他的无意识内容,通常经由梦的解析而显现出来。 引自 第一章 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我们始终相信,只要病患的无意识仍安静地继续制造源于个人潜抑的梦境和幻想 依据弗洛伊德率先提出的理论 这种处理方式就不会给他们的无意识留下任何印象(Eindruck)。当我们坚持不懈、且毫无偏见地继续观察这类案例时,就会发现有些材料表面上虽近似个人从前的心理内容,但其中所包含的暗示(Andeutungen)却似乎已超出个人无意识(personlichesUnbewuBtes)。 引自 第一章 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25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