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结:“心身”(7月14日-20日)
本周以“心身”为结,缘起文艺复兴路德之“因信称义”之心,结于启蒙主义卢梭的“社会契约”之身。凡此《西方哲学十五讲》第八至十二讲,计115页。盖马丁·路德、加尔文、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巴克莱、休谟、霍布斯、孟德斯鸠、卢梭等10余位大师。无外乎对认知的理性与经验之争,归于主提也即“心”与“身”。因此,此二字为结本周之要。
以“心”,欧洲自文艺复兴唤醒了人,人们发现经过漫长的基督教世界,人性没泯灭。禁欲主义、禁锢思想的宗教逐渐失势,希腊文明的复兴带来了人自我尊严和人生价值的追求。随之而起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用“因信称义”试图改良,加入人和肉体的本性。加尔文的“因信得救”发展路德,唤起人性,改造信仰。然而,信仰的理性终究摇摇欲坠。此时,笛卡尔的一季剂“我思故我在”出发的上帝本体之论,开启神的理性之论,也掀起“心身”之辨。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继承深入,将理性主义推至一个极端。斯宾诺莎用他的镜片提供人们看待世界,莱布尼茨将他的“单子”种进人心,静待“机缘”,唤醒真知。
以“身”,文艺复兴带来的不止是“人的发现”,还有自然。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发展的成果,让哲学家们质疑纯理性的知识可靠性。此时,培根的“四假象”彻底击溃盘踞人脑的错误观念。族类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统统在蒙蔽人类的双眼。“知识就是力量”啊,我们要从经验中去寻找理性,像一只蜜蜂,收集好材料分析消化,通过三表归纳就是方法。洛克在此基础上,深入经验之海,构建体系,建起观念大厦。巴克莱的物虽是神的存在,却终究在于“感知”。休谟,悬置经验与理性,最终使理性和经验走向尽头,他“温和的怀疑”着知识的可知性,最后不得不求助神与习惯。
“身”“心”之论当然也及于政治领域,启蒙之启蒙,反思的正是自己。当人本主义的深入发展,自然本性的人心,按照霍布斯的推理,似乎即将走向“一切人反对一切人”,他构建的极端专制的“利维坦”才是消除“恐惧”的良药。然而,辉格党的洛克追求自由平等,只有三权分立才是良方。孟德斯鸠通过地理环境决定论所构建的“法的精神”体系,改良三权,成为英美的救世之术。而卢梭,他的公意即将引领康德汇聚江海。
本周身心甚为疲惫,一方面似乎有陷于质,为了生计在奔波,为了读书在读书;一方面又似乎陷于心,流连于形而上,似乎只有文本才能让我忘记纷繁。前天,一位老者忿忿说,现如今教学只顾着书本,却不会动手,这无异于对我这种办公室里的人是一句忠言。曾记否:“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窃以为念。
追个后记:刚看完《门徒》,道义之道、人伦之伦、知识之知,一切似乎也是那么空寂,到底可怕的是“毒品”还是“空虚”。苏格拉底有说:“知识即德性”,但德性、知识又是如何?百年之后,留下的莫不是一堆森森白骨。此时,似乎有些理解康德、斯宾诺莎、尼采等人的独身,或许空门不空,也即色即是空。
格拉美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西方哲学史十五讲》张志伟P238-246
第十一讲 英国经验主义 洛克:第一个将经验论体系化的人,行医的。作为辉格党的重要理论家,...
-
《西方哲学十五讲》张志伟p246-263
经验主义之巴克莱和休谟 一、巴克莱的经验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他提出“存在就是感知和被感知”...
-
读书周结:“心身”(7月14日-20日)
-
《西方哲学十五讲》张志伟P286-310
第十三讲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德古的产生;“哥式革命”;纯批;实批;判批 一、德古要...
-
《西方哲学十五讲》张志伟P329-338
第十四讲 费希特和谢林 费希特的知识学 费希特被认为是康德的继承者,他试图破除康德的物自体...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