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272/
憂鬱症已痊愈多年之後,沈從文在一封寫給兆和的心中說,重讀《湘行散記》,覺得作者(即沈從文自己)還是一個不錯的作家: 聽他隱姓埋名,真不是個辦法。但是用什麽辦法就會讓他再來舞動手中一支筆?簡直是一種謎,不大好猜。可惜可惜!這正猶如我們對曹子建一樣,懷疑“怎麽不多寫幾首好詩”一樣,不大明白他當時的思想情況,生活情況,更重要還是社會情況。看看曹子建集傳,還可以知道當時有許多人望風承旨,把他攻擊得不成個樣子,他就帶著幾個老弱殘丁,遷來徙去,終於死去。曹雪芹則乾脆窮死。都只四十多嵗!《湘行三級》作者真是幸運,年逾半百,猶精神健壯,家有一烏金墨玉之寳,遐邇知名(這裏猶有人大大道及)!或者文必窮而後工,因不窮而埋沒無聞?又或另有他故。 在信中,沈從文第三人稱,即“《湘行散記》的作者”來指稱自己,並且將這個作者列入曹子建、曹雪芹以降得文學傳統中,這兩個人都是他們那個時代最有名的作家,曹子建是三世紀(三國時魏國)的詩人,曹雪芹是十八世紀(清代)小説家。他們生前都孤單抑鬱,年紀輕輕就潦倒而死,但是《湘行散記》的作者“真是幸運”,他有一個“烏金墨玉之寶”——他的妻子,而且他比前兩個人更善於隱姓埋名。如果世人不再知道他是誰,那並不是因爲他沒有為寫作嘔心瀝血,也不是因爲他已經失去了成爲優秀作家的素質,而是“另有他故”。是“風”或者説是政治氣候,使得寫作充滿危險,“藝術”本身也成了問題。沈從文看不出同時代的人如何辨別什麽是“美”,什麽是“藝術”,他在信中告訴兆和:“我實在不懂 '藝術' ”,“(我)懂的不知應當叫什麽。” 引自 第十二章 兆和
6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