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凯撒里亚的巴西尔和米兰的安布罗斯记载(Ambrose of Milan,1985b;Toneatto,2012),5在11世纪的教会改革中,古代基督教货币隐喻借助水的形象描述财富流通和对财富的善用——水唯有流动才能变得纯净,可以饮用,从而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囤积的钱则被比作散发恶臭的无用死水)。这一隐喻可用来支持批判买卖圣职行为。买卖圣职之罪,被描述为一种渎神的敛财罪,抹杀了对神圣财富的正当使用,因此被认为是对神圣财富的亵渎。于是,亵渎、浪费和积敛神圣财富,被视作既是经济的也是道德的恶习,暴露出对基督教经济复杂性的误解,而这样的误解正是异教徒和假(不可信的)基督徒的特征。合理使用财富和货币等同于适当的支出,而正确、合理的支出建立在承认神圣价值和普通价值之间差异的基础之上。这种观念成为基督教参与市场的宗教权利基础和经济权利基础。从11世纪开始,教会和平信徒机构,以及神职人员和商人之间的经济互动持续扩大,对商品价值和价格的描述仅部分地包括可量化的属性。这些都成为被普遍接受的经济概念。货币转而被视为具有量化价值能力的物品,拥有可以衡量神圣事物中假想的精神价值的强大力量。古老的基督教把救赎比喻为用基督宝血铸成的硬币进行的奇妙交换和债务偿还。这种比喻始于中世纪的“商业革命”时期,后来经过变化而得到发展,认为货币实际上能够反映估值,比如,象征性地代表神圣物品和神授力量。引自 第三章 货币、仪式与宗教:神学与政治关系之间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