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学院的语言风波 / 30-31
语言成了人际交往的敏感部分,不再仅仅是身份认同的标志,也成了社交礼仪的象征。例如,刚来时有次吃饭碰到一个华裔朋友,于是很高兴地同他说话,我自然是使用母语。他悄悄地而且严肃地对我说,在像餐厅这样的公共空间最好使用英语说话。我大惑不解,因为坐在旁边的绝大多数是华人或华裔。他说,若在这种场合说汉语,会导致其他说英语的学生的不快,会被人以为故意在利用母语形成派系,自动隔离于英语社群。后来得知,他也劝说过其他一些刚来的中国学生。这样,就只有每周三,在那个独特的汉语圆桌上,才是我可以在餐厅里毫无顾忌地说汉语的时间了。 引自 圣约翰学院的语言风波 / 28
56人阅读
赖怀普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清新脱俗的校友聚会 / 7
我以前觉得北美的社交生活肯定是严肃而正式的,每个人穿着笔挺的西服,蹬着锃亮的皮鞋,系着...
-
造福读书人的图书馆 / 13
在这里,图书馆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包括温哥华市民,进入图书馆不需要任何证件。图书馆员告...
-
圣约翰学院的语言风波 / 30-31
-
与狼共舞的印第安人? / 77-78
我与一个法国裔的朋友卡罗琳(Caroline)聊天,谈到温哥华乃至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与文化。她告...
-
诗人痖弦 / 97-98
诗人痖弦出生于1932年,原名王庆麟,曾担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二十余年,与洛夫、余光中...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