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漫谈“正义”(五)
经由前面的第四卷,“正义”的定义已经呼之欲出,它不是关于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关于内在的,即关于真正本身,真正本身的事情。苏格拉底将人的心灵分为三部分:理性、欲望、激情,正义的人将心灵的三部分协调,终向好的方向和谐的发展。
到这里“正义”的辩论似乎应该结束了,但好戏才刚刚开始。阿得曼托斯剑指锋芒直击妇女平等问题,我们知道性别歧视的问题至今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我们国家自古也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放在2000多年前讨论是不得了的一件事。由此掀起了三个浪头,一浪更比一浪高。首先,在苏格拉底描述的理想国度中妇女是否应该如男子一般成长和教育,即是否应和男子一样被平等对待。这放在思想开放的今天在明显不过,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个妇女经常出现在外会被认为是不体面的。苏格拉底认为应该给女子和男子一般的教育,音乐、体操的训练必不可少,还要给她们军事教育。不言自明,男子与女子有不同的禀赋,那么女子按其天性能胜任如男子一样的职务吗?苏格拉底回答:“禀赋的同异,绝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而只是关联到行业的同异。根据自然,各种职务,男女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来说,可能女子比男子弱一些。”这就是说男女也有相同的禀赋,有一些事,男子做的就不一定比女子好,女子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护卫者。所以让女子接受和男子一样的教育是可行的。可以说这第一个浪头所讨论妇女律法的问题是违背当时绝对多数人的思想的,也可见柏拉图思想的伟大与超前,虽然不可避免受时代的局限,仍有歧视的思想,但其启发指导意义是非凡的。
一浪接着一浪,第二个浪头扑面而来,谈到了妇女、儿童的“公有”问题。苏格拉底说:“这些女人(上一浪中有特殊禀赋、优秀的女子)应该归这些男人共有,任何人都不得于其他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同样的儿童也都共有,父母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 起初听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十分的荒唐,但通读下文之后就会知道,苏格拉底是以一种绝对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的,即为了国家的最有益,应选择最优秀的加以繁殖,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反之,最坏的与最坏的要尽少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得到更优秀的后代。对于后代苏格拉底说:“优秀者的孩子,我想他们会带到托儿所去,交给保姆抚养;保姆住在城中另一区内。至于一般或其他人生下的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的加以处理,有关情况谁都不清楚。” 读到这令我毛骨悚然,但下面的内容更加极端。“生育的最佳年龄只能在男女身心两方面都精力旺盛的时候,年龄不到或超过所生下的孩子都是愚昧淫乱的产物,都是不合法,解读神明的,如果不能防止,就必须加以处理,因为这种后代都是不应该抚养的。”而对于儿童公有的办法是结婚后第十个月或第七个月里出生的男孩作为他的儿子,女孩作为他的女儿,他们都叫他父亲。读下来的确让人感到荒诞,这在我看来也是乌托邦不可能实现的原因之一吧。接下来苏格拉底谈到了国家乃至个人层面的公有。在理想国中没有“我的”,“非我的”以及“别人的”,只有“我们的”,每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都是相关的,因此在国家的内部便没有了纷争,这里所说的就有点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了。这第二浪所谈论的内容,很多是不可能的,但一些思想放在当下社会却仍然有映射,绝大多人谈论婚姻都谈到了门当户对,学历、家庭、金钱、价值观、阶层等,都或多或少成了婚姻所考虑的,真正的爱情似乎已不是主导了。
第三个浪头紧接而来,苏格拉底讨论的理想国怎样才能实现?这可以说是一个惊涛骇浪,可能会严重触碰统治者、上流社会阶层的利益,但苏格拉底是不会避讳的。苏格拉底回答道:除非哲学家成为这个国家的国王,这也就是哲学王。但一个人怎样才能称得上哲学家呢?苏格拉底说:哲学家是智慧的爱好者,他不是仅爱智慧的一部分,而是爱它的全部。并不是那些对任何一门学问都想涉猎,不知厌足的人,真正的哲学家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最后苏格拉底着重谈论了知识、意见与无知的关系,普通人看到认识一件事物,只关注他的表像,既看到了它的美好,又看到它的坏,在“有”和“无”之间,这些便属于意见;而哲学家能看到这种事物的本质,看到了美好、正义本身,看到了那些真正永恒的事物,这便得到了知识,而这个人才真正算得上是哲学家,专心致志于每一样东西存在本身的人,也才能真正称之为爱智者。
三个浪头并没有把苏格拉底打倒,却让我产生了不少的质疑,时代、思想、社会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但其中那些光彩夺目的思想仍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回看我国旧时女子地位的不对等,“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如今的两性之间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经典所带给我们的思考及意义。理想国的建造仍在继续,让我们拭目以待!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