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骤然而至的战争
P106
当尊严的“天朝”屡屡拒绝与 “蛮夷〞平等相交之时,桀骜不驯的外国商人也确实像 “蛮夷”那样,无视“天朝”的法令。在这些人的眼中,“天朝”的威严只不过是挂在空中飘荡的幌子,一切法令规则的关节在于陋规和贿赂的数额,行商也罢,官员也罢,反过来倒成了barbarians(蛮夷)。远在京师的道光帝绝不会想到,堂堂“天朝”对外体制,在这些贪婪的行商、枉法的官吏的操作下,竟会变得如此荒唐和卑下,俨俨 “天朝”的“防夷章程”,竞会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铺子。
P111
天朝”体制不允许林则徐进行外交交涉,林本人亦抱着“天朝”观念而无意于此类交涉,且英国和国际形势也没有能为此类交涉作适当的铺垫,因此,中英两国之间不可能达成如1907 年那种限期十年禁绝的协议。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天朝”与“日不落帝国”之间似乎没有商量转園的余地。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既要杜绝鸦片来源又不许挑起衅端,道光帝的这一训令本来就是一个悖论,任何人都无法执行。
P112—113
1839年3月27日晨,义律在商馆宣布,以英国政府的名义,要求本国鸦片商人将所有的鸦片交出,由他转交给中国政府。
就在这一天上午,钦差大臣林则徐接到义律的禀帖,表示愿意交出鸦片。林为此而松了一口气,……他和他的同事们都没有意识到,驻华商务总监督给钦差大臣的第一份禀贴 ,改变了林则徐使命的性质,即由针对境内外国人的反走私行动,变成中英两国官员间的交涉。
同是在这一天,林则徐还收到商馆里各国商人集体签名的禀帖,声称林则徐谕内所指各事,多涉紧要,难以理论,因此禀恳林则徐找他们的领事、总管 “自行办理”。林也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此后各谕令,不再绕过行商,也不再直接对着外国商人,而是发给他们的领事或总管。。也就是说,从这一天之后,林则徐面前的对手,不再是作为个人的外国商人,而是站在他们背后的各国政府,尤其是英国政府。
这就犯下了第一个错误。
义律代表鸦片商人缴出鸦片,并不意味着将遵循中国的法令,而是将鸦片商人的货物变为英国政府的财产,图谋以此为由向中国发动战争。
P117
自 1839年9月1日林则徐疏言分析 “边衅〞之后,再也没有在奏折中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他虽不时地报告英方行动的传闻,但总是认定为“恫喝”,并称之“谅亦无所施其伎俩”。
战争到来了!
前方主帅没有发出战争警报!
林则徐犯下了他一生最大的错误。
P125—127
道光帝是在皇室成员吸毒、大批毒品逼近京师的刺激下,才采取断然措施调林则徐进京的,事先并无镇密的思考和计划。他此时所最注重者,是烟毒能否禁绝,而没有考虑到后果一类的情事。
虎门销烟后,他以为大局已经粗定,只留存一些具体事务待林则徐料理扫尾即可,一切尽可循归常态。
他认为,从此之后,各在东西一方的中英两国断绝往来,不会再有什么纠葛,也不会再有什么矛盾,如同井水不犯河水。
P148
处在失败中的人们,找不到胜利的迹象,最容易产生某种希望。林则徐就是这种希望。而且,局势越危急,战争越失利,这种希望之火就越放光芒。
由此,一个神话诞生了。
一个林则徐不可战胜的神话,占据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并流传至今。
南瓜马车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绪论、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
P008 清王朝在对外关系上,自以为是居于他国之上的“天朝”,不承认与之平等的国家的存在,即...
-
第1章 清朝的军事力量
P032--037 至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中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份造明代引进的“佛...
-
第2章 骤然而至的战争
-
第3章 “剿”“抚”“剿”的回旋
P149 尽管战争骤然而至,尽管清王朝全无准备,但在传统的御外壤夷的武库中,已经为道光帝编制...
-
第4章 广州的“战局”
P310--312 我以为,近代的民族主义的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国际观念,承认各民族的对等,反对异...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