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般的对象性
在政治经济学中,诸如交换和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被“自然化”(naturalisiert)和“物化”(verdinglicht)了,也就是说,社会关系被理解为似-自然关系(quasi-natürliche Verhältnisse),进而被理解为物的属性(物不是由于社会关联才具有交换价值的,而是物自在地就有交换价值)。通过这种社会关系的自然化,物似乎获得了主体的属性和自动性。 马克思用“荒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93页)来形容这种关系,并称之为“幽灵般的对象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51页)或“奇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80页)。这些概念各自的含义,在后续章节中将再展开论述。在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中,以及在资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批判中,这些概念绝大部分被忽略了,或者人们仅仅从中看到一种修辞学特征。然而,马克思通过这些描述指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事实。社会关系的自然化和物化绝不是由于个别经济学家的疏漏,而不如说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成员基于日常实践而自发地发展出来的现实图景的总结。 引自 17 / 第二节 理论与批判
327人阅读
7086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对“价值”的理解
中译序中说: “第三,从前文已经可以发现的另一点是,海因里希强调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当中的关...
-
卡尔很帅!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想要实现对资产阶级科学和资产阶级意识的批判,而且想要实现对资产...
-
幽灵般的对象性
-
劳动价值论的责难与辩护
斯密认为,物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需的劳动量。这便是关于价值来源问题的第二种基本答案...
-
马克思在理解社会现象的睿智之处
但是对马克思而言,根本性的方面不是个人的思考,而是这些个人各自所处的社会关系。他在《大...
> 查看全部1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