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三卷本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计划的总体性阐释。作者在书中援引了大量马克思的原始文献,针对当代左翼思想中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表面化理解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论》的若干定论,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就此而言,本书不只是一部关于马克思《资本论》三卷内容的一般性导论,而且以一种批判性的“新马克思阅读”的理解方式,重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彰显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与开放性。
作者简介 · · · · · ·
米夏埃尔·海因里希(Michael Heinrich,1957— ) 德国“新马克思阅读”(neue Marx-Lektüre)思潮的代表人物,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在学术界和青年学生当中都有较大影响。曾在柏林自由大学、维也纳大学、柏林应用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或担任客座教授,主编《PROKLA: 批判社会学》杂志,参与编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代表作《价值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卡尔·马克思与现代社会的诞生》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目录 · · · · · ·
1 / 第一章 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1 / 第一节 什么是资本主义?
5 / 第二节 工人运动的兴起
7 / 第三节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14 /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
15 / 第一节 理论与历史
· · · · · · (更多)
1 / 第一节 什么是资本主义?
5 / 第二节 工人运动的兴起
7 / 第三节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14 /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
15 / 第一节 理论与历史
· · · · · · (更多)
1 / 第一章 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1 / 第一节 什么是资本主义?
5 / 第二节 工人运动的兴起
7 / 第三节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14 /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
15 / 第一节 理论与历史
17 / 第二节 理论与批判
21 / 第三节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超级武器?
24 / 第三章 价值、劳动与货币
24 / 第一节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
29 / 第二节 一个劳动价值论的证明?(个人行为与社会结构)
32 / 第三节 抽象劳动:实在抽象与有效关系
37 / 第四节 “幽灵般的对象性”:价值的生产理论还是流通理论?
40 / 第五节 价值形式与货币形式(经济的形式规定性)
46 / 第六节 货币与交换过程(商品占有者的行为)
48 / 第七节 货币职能、货币商品与现代货币体系
54 / 第八节 商品拜物教与货币拜物教的“秘密”
62 / 第四章 资本、剩余价值与剥削
62 /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
66 / 第二节 价值的“奇能”:G—W—G′
70 / 第三节 阶级关系:“双重自由”的工人
73 / 第四节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剩余价值与剥削
77 / 第五节 劳动的价值:一个“虚幻的用语”
79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79 / 第一节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工作日
84 / 第二节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竞争的强制规律
88 / 第三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协作、分工与机器
93 / 第四节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破坏性潜能
96 / 第五节 形式与实际从属、福特制、生产与非生产劳动
101 / 第六节 资本积累、产业后备军与贫困化
107 / 第六章 资本的流通
107 /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流通费用、产业资本与商人资本
111 / 第二节 资本周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112 /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116 / 第七章 利润、平均利润与“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17 / 第一节 成本价格、利润与利润率:范畴与日常的神秘化
120 / 第二节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123 / 第三节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一个批判
128 / 第八章 利息、信贷与“虚拟资本”
128 / 第一节 生息资本、利息与企业主收入:资本拜物教的完成
132 / 第二节 信用货币、银行与“虚拟资本”
137 / 第三节 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机制的信用制度
141 / 第九章 危机
141 / 第一节 周期与危机
146 / 第二节 马克思有一个崩溃理论吗?
150 / 第十章 资产阶级关系的拜物教
150 / 第一节 “三位一体的公式”
156 / 第二节 关于反犹太主义的附评
161 / 第三节 阶级、阶级斗争与历史决定论
169 / 第十一章 国家与资本
170 / 第一节 国家:统治阶级的工具?
173 / 第二节 资产阶级国家的形式规定:法治、福利国家与民主
183 / 第三节 世界市场与帝国主义
188 / 第十二章 共产主义:超越商品、货币与国家的社会
193 / 附文 “机器论片段”:马克思在《大纲》中的误认及《资本论》对它的超越
211 / 参考文献
218 / 索引
223 / 译后记
· · · · · · (收起)
1 / 第一节 什么是资本主义?
5 / 第二节 工人运动的兴起
7 / 第三节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14 /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
15 / 第一节 理论与历史
17 / 第二节 理论与批判
21 / 第三节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超级武器?
24 / 第三章 价值、劳动与货币
24 / 第一节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
29 / 第二节 一个劳动价值论的证明?(个人行为与社会结构)
32 / 第三节 抽象劳动:实在抽象与有效关系
37 / 第四节 “幽灵般的对象性”:价值的生产理论还是流通理论?
40 / 第五节 价值形式与货币形式(经济的形式规定性)
46 / 第六节 货币与交换过程(商品占有者的行为)
48 / 第七节 货币职能、货币商品与现代货币体系
54 / 第八节 商品拜物教与货币拜物教的“秘密”
62 / 第四章 资本、剩余价值与剥削
62 /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
66 / 第二节 价值的“奇能”:G—W—G′
70 / 第三节 阶级关系:“双重自由”的工人
73 / 第四节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剩余价值与剥削
77 / 第五节 劳动的价值:一个“虚幻的用语”
79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79 / 第一节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工作日
84 / 第二节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竞争的强制规律
88 / 第三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协作、分工与机器
93 / 第四节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破坏性潜能
96 / 第五节 形式与实际从属、福特制、生产与非生产劳动
101 / 第六节 资本积累、产业后备军与贫困化
107 / 第六章 资本的流通
107 /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流通费用、产业资本与商人资本
111 / 第二节 资本周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112 /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116 / 第七章 利润、平均利润与“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17 / 第一节 成本价格、利润与利润率:范畴与日常的神秘化
120 / 第二节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123 / 第三节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一个批判
128 / 第八章 利息、信贷与“虚拟资本”
128 / 第一节 生息资本、利息与企业主收入:资本拜物教的完成
132 / 第二节 信用货币、银行与“虚拟资本”
137 / 第三节 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机制的信用制度
141 / 第九章 危机
141 / 第一节 周期与危机
146 / 第二节 马克思有一个崩溃理论吗?
150 / 第十章 资产阶级关系的拜物教
150 / 第一节 “三位一体的公式”
156 / 第二节 关于反犹太主义的附评
161 / 第三节 阶级、阶级斗争与历史决定论
169 / 第十一章 国家与资本
170 / 第一节 国家:统治阶级的工具?
173 / 第二节 资产阶级国家的形式规定:法治、福利国家与民主
183 / 第三节 世界市场与帝国主义
188 / 第十二章 共产主义:超越商品、货币与国家的社会
193 / 附文 “机器论片段”:马克思在《大纲》中的误认及《资本论》对它的超越
211 / 参考文献
218 / 索引
223 /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资本积累的要求不仅对政治人物而言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目标,而且是民众层面广为周知的道理,即“我们的”经济发展得好,“我们”也会过得好。有些“牺牲”起初只是有利于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但是为了期待中所有人更好的未来,人们愿意承担。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 Helmut Schmidt)曾在20世纪70年代通俗好记地阐述了这一点:“今天的利润是明天的投资,也是后天的就业机会。”大部分民众的批评通常不是针对政策的规定或者利润的要求,而是由于这种要求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 这里体现出了拜物教的政治意义,它构建了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的自发的感受。在三位一体的公式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社会 生产过程的“自然形式”(参见第十章)。资本主义表现为一个别无选择的企业,资本和劳动在其中扮演着“自然的”角色。于是,对于不平等、剥削和压迫的感受没有必然地引发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倒是引发了对资本主义内部条件的批判:被批判的是“过度的”要求或“不公平的”分配,而不是这种分配的资本主义基础。劳动和资本似乎同样是必要的,从而被同样视为社会财富生产的承担者。正是在三位一体公式的背景之下,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把国家视为中立的第三方、认为它应当照顾“整体”并呼吁国家构建“社会正义”的观点,会如此易于接受并且广为传播。 这种被国家所照顾的资本与劳动的“整体”,在各个地区、在不同度上被认作民族,即想象中的“人民”的命运共同体,一种“共同的”历史与文化由此被建构起来。这种民族共同体常常是经由与“内部”和“外部”的敌人的区分而建立起来的。国家表现为民族的政治形态:它不仅要对内通过其政策,而且要对外作为“民族利益”的代表来实现民族的“福祉”。而这恰恰是国家在追求资本主义总利益时所做的事情,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资本主义总利益之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共同福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73 / 第二节 资产阶级国家的形式规定:法治、福利国家与 -
m/(c+v)=(m/v)/(c/v+v/v)= (m/v)/(c/v)+1 在这里就可以明确看出,剩余价值率和价值构成对于利润率的决定性 作用。马克思是基于c/v的上升推论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如果m/v 持不变,那么c/v的上升会自动导致利润率的下降(分数的分子不 变,分母增加,从而使分数的数值下降)。但是,马克思强调,剩余价值率提高利润率也会下降。 如果剩余价值率m/v和资本的价值构成c/v同时提高,那么只当 c/v+1(我们这个分数的分母)比m/v(分子)提高得更快时,利润率会下降。想要证明利润率必然下降,只证明c/v提高是不够的,倒不如说,必须证明c/v以某种程度在提高,即提高的强度恰好能够满足前述条件。这里就展现出对“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的各种证明所面临的基础性困难:就c/v提高的程度进行一般性的判定是不可能的。在 有些情况下,通过增加很少量的不变资本就能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些许提高,就可以导致利润率基于剩余价值率的提高而提高不是下降。在另一种情况下,生产率的同比提高需要追加大量的不 变资本;那么,c/v将会剧增,最终导致利润率下降。 马克思也没有试图直接证明,c/v无论以何种程度提高都会导致利润率下降。相反,他从剩余价值的规模(剩余价值量)出发。一个资本的总剩余价值等于其人均剩余价值量乘以劳动力数量N,其中,人均剩余价值等于剩余价值率m/v乘以人均工资v_k。因此,总的剩余值量为: m=m/v×v_k×N 如果劳动力数量下降,那么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就会减少。但是,如果剩余价值率同时提高,那么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可能被抵消,从而生产出的剩余价值量不变一不过,因为人均剩余价值不可能任意增加,这种情况只会限于特定的范围内。这一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设存在24个劳动力每天贡献2小时剩余劳动,那么一共有48小时的剩余劳动。如果现在劳动力数量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23 / 第三节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一个批判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共176册),
这套丛书还有
《反·哲学入门》《甜蜜的暴力》《后现代主义诗学》《自然的理由》《艺术史向导》
等
。
喜欢读"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人也喜欢 · · · · · ·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资本论》是一部历史著作吗——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资本论》导论摘录与简评(之三)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 摘录 第一节理论与历史 恩格斯就曾提出一种对马克思的阐述的“历史化”解读方式。在为马克思 1859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所撰写的书评中,恩格斯写道,马克思对范畴的“逻辑”阐述(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概念的、理论的)实际上“...
(展开)

很好的《资本论》导读
逻辑清爽,译文流畅,但有的地方读起来仍有那种德式晦涩。以前每次读《资本论》都感到如同身处1952的伦敦雾霾中,但是读过这本书后再看《资本论》,就感觉能好理解一些,但总体上仍然很费劲,领会不到马克思的思路;就是说硬看也能看得懂,但是无法看出系统的逻辑。要想通过这...
(展开)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关于在黑格尔-马克思问题之下的讨论 | 来自明朗的冬天 | 2023-05-27 11:41:03 | |
这段内容是不是有所删减? | 来自山阳月阴 | 1 回应 | 2023-05-15 10:56:11 |
有没有PDF啊 | 来自Closer1989 | 1 回应 | 2023-04-08 11:07:07 |
怎么样? | 来自无暇 | 6 回应 | 2023-01-05 09:23:11 |
期待 | 来自Bibliotheca | 2021-05-02 00:06:3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Monthly Review Press (2012)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Monthly Review Press,U.S. (2012)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堀之内出版 (2014)暂无评分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 (无心恋战)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备忘 (adrian)
- 马克思主义新书 (好辛苦啊)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91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狗子 2022-03-22 11:55:30
感觉以前白看了那么多西方的经济学著作,让马克思一下给颠覆了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认知。读过资本论、再读毛选,不能不重新思考现实社会的运行逻辑是如何运作的。
4 有用 柏拉图下港口 2022-01-24 02:31:38
全书最有启发的是第三章,又以其中的二到六节为高潮,作者条分缕析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何以是一种劳动的“货币价值论”。先有得商品被抽象成价值,而货币作为价值的代表被独立出来,标志着社会交换的普遍化与价值承认标准的一致化,在此基础上,劳动才有被抽象的可能。抽象劳动是一种在交换中构建起来的有效关系:在交换中,被耗费的具体劳动充当了特定量的形成价值的总劳动——由此导致了所谓三重“化归”(p35)。所谓社... 全书最有启发的是第三章,又以其中的二到六节为高潮,作者条分缕析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何以是一种劳动的“货币价值论”。先有得商品被抽象成价值,而货币作为价值的代表被独立出来,标志着社会交换的普遍化与价值承认标准的一致化,在此基础上,劳动才有被抽象的可能。抽象劳动是一种在交换中构建起来的有效关系:在交换中,被耗费的具体劳动充当了特定量的形成价值的总劳动——由此导致了所谓三重“化归”(p35)。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真正含义是“只有在平均的现有生产条件下耗费的,而且对于满足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而言是必需的那种劳动时间才形成价值”。因而,私人劳动构成社会劳动,社会劳动决定价值,而唯有在交换过程中私人劳动才有可能被承认为创造价值,这就形成了一个辩证的互动。故生产者与产品价值永远只有“估价”的关系! (展开)
6 有用 杨少卿 2022-03-12 12:47:07
十二章,章章短小精悍,刻画了资本主义总过程的大纲图,土地、资本与劳动“三位一体”,各种形式的拜物教由此衍生出来。附带讨论了结构意义上的阶级之分、国家之论,对这种结构意义上的阶级能否自然发展出共同意识与革命性转变表示质疑。工具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问题在于预设统一的统治阶级与阶级利益,而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未受革命威胁时,实际上各种资本家的利益反而可能是对立的。当然,这不意味否定着国家... 十二章,章章短小精悍,刻画了资本主义总过程的大纲图,土地、资本与劳动“三位一体”,各种形式的拜物教由此衍生出来。附带讨论了结构意义上的阶级之分、国家之论,对这种结构意义上的阶级能否自然发展出共同意识与革命性转变表示质疑。工具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问题在于预设统一的统治阶级与阶级利益,而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未受革命威胁时,实际上各种资本家的利益反而可能是对立的。当然,这不意味否定着国家维护资本主义总利益的倾向。 (展开)
0 有用 Never Grow Up 2022-05-11 02:45:27
清晰
3 有用 豆友175571251 2022-01-20 12:49:17
看完这本你可以教考研的马政经了
0 有用 龟龟 2023-05-27 23:22:52 上海
复习一下。讲的还是比较精炼的,不过也夹带了部分私货,比如在提到利润率下降规律的时候,海因里希只是基于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同样会导致劳动力价值和工资下降,从而产生抵消利润率下降的反趋势,进而简单地否认了存在这一规律/趋向,既没有基于相关实证研究的比较分析也没有介绍已有的其他理论层面的辩护/论争。另外就是没有讲地租部分的内容。总体上还是适合速通的合格导读
0 有用 镜中鱼 2023-05-23 11:17:30 陕西
令人惊奇的流畅和平稳,最主要的是作者在分析文本的时候对于搅浑水的行为的不齿(对所谓“辩证”态度的批评)。我想这种态度是很多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学习到的,即在面对模糊叙述的时候不用所谓“辩证”来作为挡箭牌去做庸俗化的论证。这本书虽然有很多点明显存在争议,甚至有部分章节的观点没有进一步做到这本书一般叙述中体现出的“清晰”,但是它向我们(或者我)打开了一种新的马克思分析思路,即勇敢地抛弃某些立场带来的不... 令人惊奇的流畅和平稳,最主要的是作者在分析文本的时候对于搅浑水的行为的不齿(对所谓“辩证”态度的批评)。我想这种态度是很多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学习到的,即在面对模糊叙述的时候不用所谓“辩证”来作为挡箭牌去做庸俗化的论证。这本书虽然有很多点明显存在争议,甚至有部分章节的观点没有进一步做到这本书一般叙述中体现出的“清晰”,但是它向我们(或者我)打开了一种新的马克思分析思路,即勇敢地抛弃某些立场带来的不清晰。很多时候可以在保持立场的情况下去澄清这些不清晰的地方,而不是沉默地咽下自己的疑问。 (展开)
0 有用 思骞 2023-05-21 10:59:56 四川
嗯
0 有用 宙船 2023-05-19 15:35:03 河南
完美,马克思《资本论》顶好的入门导读。
0 有用 馬克西米連一世 2023-05-19 06:43:36 四川
我想至少对于中文世界研究马克思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能不读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