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末期——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晚期遗存
葳蕤绿意
读过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晚期遗存
发现与研究简史
马家窑文化晚期遗存包括半山、马厂两类型的遗存。因首先分别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半山和青海省民和马厂而得名。这两处遗址都是瑞典学者安特生于1923~1924年调查发现的。
分布区域与重点遗址
半山和马厂类型的遗存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洮河、湟水、渭河等河流两岸台地上。这两类型分布的中心区均是从兰州到西宁的河湟地区。不过,在中心区外两者的分布范围存在差异。半山类型东扩至甘肃东部泾、渭河流域,最东边直至陕西陇县境内。马厂类型的分布则主要往西北方向延伸,最远可抵达河西走廊的酒泉境内,在青海省可至尖扎县。
重点遗址:青岗岔遗址;土谷台墓地;边家林墓地;马牌墓地;苏呼撒墓地;菜园村遗址;
文化特征
半山类型有许多文化因素承袭自马家窑类型。陶器的质地、色泽、制法、类别等颇多相同。所不同的主要表现在陶器特别是彩陶方面,如彩陶的比例骤然增加,而且彩陶图案更加绚丽多彩。彩陶划纹主要是以带齿边黑彩与中间夹红彩组成的各种几何形纹饰。典型纹样有左右连续的漩涡纹、葫芦形纹、圆圈纹、波折纹和多道齿带纹等。施纹部位多在器的颈部和腹上部,少数遍饰于器外表,并盛行在大口器内壁施彩。器形有盆、钵、壶、罐、单耳罐和双耳罐等。夹砂陶除素面者外,器表主要装饰有绳纹和多种形式的附加堆纹。附加堆纹的多样化,是半山类型的突出特点。
马厂类型陶器比半山类型有了较大的变化。陶器表面处理不如半山类型精细,打磨光亮得较好。在器上部往往还施一层红色或紫红色陶衣,以此掩盖器表的粗糙面。彩陶划纹的主体纹饰以黑彩为主,黑红彩不占主要地位。代表性的花纹为四圈纹和蛙纹,次为连弧纹、回形纹、菱格纹和方格纹等。器形除与半山类型常见的盆、钵、壶、罐等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器类,如葫芦形罐、长颈垂腹罐、提梁罐、长方口斗形器、人面形壶。器类主要是瓮和罐。
在葬制方面,除常见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外,还流行平面呈“凸”字形的土洞墓。木棺葬具形式多样,可分为长方形、梯形、吊头木棺和独木棺等。
分区与文化类型
半山与马厂两个类型一般都纳入马家窑文化系统。近年来的发掘资料显示,半山类型可分为东、中、西三区:东区包括甘肃东部、宁夏南部和陕西西部,主要是指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以师赵村六期文化为代表;中区指甘肃中部,包括兰州地区,主要是指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以地巴坪和土谷台遗址为代表;西区指青海东部,主要是湟水中下游流域,以柳湾墓地为代表。
马厂类型可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的分布范围主要在甘肃中、西部和青海东部;西区的分布范围主要在甘肃的河西走廊从古浪到酒泉一带。
年代与分期
根据已发掘遗址发现的文化层的层位关系,均是马厂类型位于半山类型之上或打破半山类型。因此,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半山类型的绝对年代应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2300年之间。马厂类型应在公元前2453年至前2032年之间。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各分为早、中、晚三期。半山类型三期分别以柳湾早期、地巴坪和土谷台中期为代表。马厂类型三期均以《青海柳湾》所分析的马厂类型早、中、晚期为代表。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与半山、马厂类型关系最密切的,应是马家窑类型晚期小坪子遗存和齐家文化。从表型学分析,马厂类型渊源自半山类型。关于马厂类型的后继问题,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葳蕤绿意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原龙山时期诸文化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王湾三期文化及有关遗存 发现与研究简...
-
新石器时代末期——黄河下游龙山文化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黄河下游龙山文化 发现与研究简史 龙山...
-
新石器时代末期——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晚期遗存
-
新石器时代末期——蒙新地区和辽东半岛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蒙新地区和辽东半岛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
-
新石器时代末期——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 发现与研究简史 石...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