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奔放的浪漫主义(P123-156)
本章的主题是浪漫主义的爆发,也是这场运动中最精华的思想部分。施莱格尔认为,有三个因素从美学、道德和政治的方面深刻地影响了浪漫主义,即费希特的知识学、法国的大革命,以及歌德的著名小说《威廉·迈斯特》。
人的心理机制是极为复杂的,大多数时候,人都不能理解自己。
休谟说过,当他想大多数人那样审视自己的时候,当他自省其自身的时候,他发现了许多感受、情感,以及技艺、希望和恐惧的碎片——所有细微的心理单元,却不能发现任何一个可以称为“自我”的实体。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为了构建人不一样的行动方式,首先要感受一个不同的“自我”。
自我不是一种东西,不是能被直接感知的对象,也许只是一种称谓,用来表达人类个体以及人类历史赖以形成的经验和串联,只是一种可使洋葱头瓣瓣相连的细绳,只不过并没有这种细绳。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从休谟到康德,再到费希特,这个“自我”观点变得更加鲜明了。费希特用一种日常化的表达,将“反抗”元素融入其中。
当你注视某物却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时,当你倾听某种声音却受到阻碍时,正是这些阻碍使你感受到“自我”作为一个实体的存在,感到“自我”与“非我”的区别,而“非我”正是我们试图理解、感受,乃至主宰、征服、改造、塑造的事物。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费希特将“我”分为主格(I)和宾格(me)两种。其中,后者是可以被反思、谈论和研究的,而前者却只能在“碰撞”中认识到。
你就会发现,在你和你想要的东西之间,在你本人和你希望成为的人之间,在你和你想将你的人格施与其上的质料之间,以及你和那些抗拒施与的质料之间,绝对地存在某种矛盾或冲突。正是在抗拒之中,“自我”和“非我”浮现出来。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而一旦这个界限更为精确地划分出来,外在强迫的面目便显现出来。
如果自我不再等同于个人而是与超个人的实体认同,而这些外在的实体会成为巨大的闯入者,它一意孤行的意志会把它的特殊人格强加在外部世界,强加在它自身的构成要素,也许就是人自己身上,人由此成为更巨大、更显赫、更持久的人格的配料或零件。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费希特在成为民族主义者之后,其发表的演讲让全德国的年轻人为之狂热:
它宣传的核心不仅仅是爱国主义,也不仅仅是为了唤醒被拿破仑铁蹄所践踏的德意志精神。它的主要思想在于区分生者与死者,区分随声附和的人和直抒胸臆的人,区分附庸和真品,区分附庸和栋梁,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去芜存菁”,留下生命中、国家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浪漫主义的执念之一。
谢林与费希特的相似之处很多,只是在自然观上有较大的分歧。费希特的自然是死气沉沉的质料,而谢林的自然却是有生命的、有精神性的自我展开。
自然就是那无意识意志,人则是逐步获得自我意识的意志。……自然在为某些东西奋斗,却未意识到自己的奋斗。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这种奋斗和挖掘的意识深深地感染了德国的艺术家。他们认定,艺术家的职责就是挖掘他自己,挖掘自身中黑暗的无意识的力量,通过痛苦而暴烈的内部斗争把无意识提升到意识的层面。
艺术作品的生命,……不仅仅是艺术家有意为之的形式,更有艺术家本人可能没有完全意识到的事物,即他自身内在的某些无限精神的悸动。……当艺术只是墨守成规时,当艺术受制于完全自觉的意识——艺术家完全知道自己的创作行为时,艺术产品必定是典雅对称的,也必定是僵死的。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这就是浪漫主义的,反启蒙的基本艺术观。费希特的意志理论和谢林的无意识产生的第一个伟大的理念是象征主义,构成了浪漫主义美学的基本要素,进而成为它的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基本要素。
共有两个类型的象征。第一种是传统的符号:
(例如红绿灯)这是普通的象征体系,人工创造的语言、科学论文和约定俗成的特指符号系统都属于此类。在这种情况下,符号的含义是由规则来决定的。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第二种是无法用其他方式表达出来的特定、专有的符号。例如“英格兰”、“领圣餐”等等。
浪漫主义认为我们周围的现实,我们周围的世界存在一种无限前进的力量,存在着无限性,它是无穷无尽的,有限性的东西成为无限性的象征符号,这当然是行不通的。……我想表达出无形之物,却必须使用有形的介质。我不想表达不可言传之物,却必须使用措辞。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这是个永不会成功的过程,人能做的只有不断接近,并在此过程中慢慢地、一边搏斗一边接近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涉及“深度”的问题。
尽管我想说明它们的深奥,但只要我开始说话,无论我说多久,新的深渊又会在语言的尽头出现。不管我说了什么,到最后还是留下未尽的意义有待进一步说明。任何描述总是打开通往更幽深之处的门,那里也许更加黑暗,无法还原成精确的、明晰的、可验证的客观的描述。……这种不可穷尽意味着不可简化,不可把握,不可描述,不能收藏。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没有什么推理公式能得到它们的全部真实值——这是浪漫主义者关于深度的基本观点。这种思想导致了两种有趣而偏执的现象:其一是思乡情结;其二是各种类型的妄想狂。
无限不可穷尽,我们永不能贴近它,总在追求却不能满足,因而有了思乡情结。
对蓝色花朵的追寻,是自我吸收无限的尝试,是自我与无限合一的尝试,也是自我融入无限的尝试。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启蒙主义所认为世上存在一种封闭的、完美的生活范式,根据答案构建一个结构,并使自己适应这个结构,就能找到观念、行动的一切答案。但如果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呢?持续不断的波动该如何描述?
然而,我们非得尝试不可,因为放弃尝试就是停止表达,停止表达就是停止活着。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虽然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不可表达的,但必须尝试着去表达。这是个难题。
如果赐予浪漫主义者他们正在寻找的家园、给予他们谈论的和谐与完美,他们却会拒绝这样的赐予。原则上来说,在定义的层面,这些东西都是可追求而不可得的,而这正是现实的本质。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运动、行动永不终结,这是浪漫主义的基本意象。一个尽力想用语言阐述却永远不能阐明的意象。
浪漫主义者看起来总是在探索,在破坏和摧毁,但“尽管我们作为个体寻求自我的解放,世界不会如此轻易地被驯服。”
有些事情我们永远掌握不了,这极大地挫伤了我们最宝贵的愿望。……乐观主义者认为世界负载着我们走向更为辉煌的前景,而像叔本华这样的悲观主义者则认为它是浩瀚莫测、方向不明的意志的海洋,我们如同一叶小舟随波逐流,没有方向,……这是一个强大有力的敌意性力量,反抗它或向它妥协都毫无意义。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这种妄想还往往表现成一种历史的阴谋论,人们试图去寻找更隐蔽的敌人(例如巨大的概念、模糊的形而上学的概念)
黑格尔就说:“精神欺骗我们,精神玩弄诡计,精神变造谎言,精神总是取胜。”他几乎把精神看作某种巨大的,反讽性的、阿里斯托芬式的力量,它在嘲笑可怜的人类。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者有个共同的梦魇,其观念来源于“意志是生活的主宰”,一种不能研究、控制的秩序。
第二个重大的影响是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受伤的民族情感—浪漫主义思潮。法国大革命的失败是由于,一些人的情况有所改善,但大部分人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而其周边的国家也是如此,虽然有人得以解放,但并不是所有人决定值得。
这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经济、集权)这些人类社会的表层部分是清晰可见的,但它仅仅是巨大冰山的一角,而为之的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那看不见的部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于是它以各种极端的不可预料的后果向人类进行报复。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尽管人可以计划现实,但隐藏的现实自行其是,在人努力的时候,现实便会挺身而出。
第三个重大影响是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
祈受欢迎有两个原因:主题(一个天才的自我形成过程,通过自由行使高贵不羁的意志而成就自己);写作方式(散文到抒情叙述的灵活转换,打破文体的限制)
艺术作品不应恪守规则,不应是某种既定自然的翻版,不是对于万物本性(rerum natura)的重复,不是对于某种事物结构的解释,更不是复制品或者照片。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但歌德跟浪漫主义者的关系一直是好恶参半的。他瞧不起浪漫主义者,却又需要他们的倾听,但是但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对他们施以援手。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说:“浪漫主义是病态的,古典主义是健康的。”他还是喜欢对浪漫主义者说教。
关于浪漫的政治作家:
“国家不是一架机器,国家不是一种精巧的装置。如果国家是机器,那么人民就会想到别的东西,但他们没有。国家要么是自然的生成,要么是一种原始神秘力量的创造。”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一种较为天真和单纯的总括性说法。
关于浪漫主义的反讽概念由施莱格尔最先发明,人对于规整事物的嘲笑、讽刺、戳穿就是反抗死亡、反抗僵化、反抗任何形式的一成不变的唯一武器。同时:
仅仅拒绝规则是不够的,因为拒绝会带来另一种保守,另一套与原有规则相反的规则。规则必须被彻底破除。 引自 五 奔放的浪漫主义 总结来说,自由无羁的意志及其否认世上存在事物的本性;其二是试图破除事物具有稳固结构这一观念。某种意义上,这两种因素构成了这场运动中最深刻、最疯狂的部分。
Edmeng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三、浪漫主义真正的父辈(P59-88)
哈曼并不是孤军奋战。十八世纪是科学取得胜利的世纪,也是理性主义阻碍情感的世纪。在这种情...
-
四、拘谨的浪漫主义者(P89-121)
主要人物:两位哲学家(康德、费希特)、一位剧作家(席勒)。 “事物的本性”,卢梭说,“不...
-
五、奔放的浪漫主义(P123-156)
-
六、持久的影响(P158-194)
这一章是柏林的总结,还有他“草率的见解”。 十八世纪中期以前,占据西方观念核心地位两千多...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