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
这个图我大概看明白了。首先哈贝马斯要处理的公共领域似乎是在国家和市民社会逐渐形成的对立中产生的一个历史性范畴(根据第一章)。然后它的前身是文学公共领域,文学公共领域它自身也经历了一个从以贵族文化沙龙为主导向以市民阶级的活动为主导的历史过程。这样一种描述得出来的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即,公共领域,它既不是一个公共权力领域,也不是市场交换和劳动的领域,它是一个由私人组合而成的,对公共权力形成一种批判的一个场域。
(1)公共领域的诸种机制
宫廷 -->沙龙 --> 城市 (咖啡馆;市场,艺术的商品化;艺术评论,公众的自我启蒙;剧院、音乐会)
艺术和文化批评杂志成为机制化的艺术批评工具,乃是18世纪的杰出创举。因此,德莱斯特纳(A.Dresdner)这样惊叹也就不无道理:“特别奇怪的是,上千年来,没有艺术批评,世界照样运转得很好;可是,18世纪中叶,艺术批评突然一下子就出现了。”一方面,哲学越来越变成一种批判哲学,文学和艺术只有在文艺批评的语境中还有可能存在;作品自身所批评的内容在“批评杂志”上再也见不到了。另一方面,通过对哲学、文学和艺术的批评领悟,公众也达到了自我启蒙的目的,甚至将自身理解为充满活力的启蒙过程。 引自 §5 公共领域的诸种机制 (2)市民家庭和公众私人性的机制化
家庭内部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卧室/沙龙。
家庭对于市场的依附。
“私人自律”的意识形态: “商品所有者可以认为自己是独立的,由于他们从国家指令和控制当中解脱了出来,因此,他们可以根据赢利原则自由抉择,而无需听从任何人,只须遵守似乎隐藏在市场内部,发挥经济合理性的无名规律……私人自律否定了其经济学起源,它是一种在自以为独立的市场参与者唯一的实践领域之外的自律。…这种自律似乎是建立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之上,坚决反对强制;其次,它似乎是建立在永恒的爱的共同体之中;最后,它似乎保证了受过教育的人能将其一切能力都充分自由地发挥出来。自愿、爱的共同体以及教育这三个因素合在一起就是人性概念,这种人性应该扎根在人自己身上,真正占据统治地位:纯粹人性一词听起来就是要求根据自身规律自行完善的内在世界从任何一种外在目的当中解放出来(50-51)。” 引自 §6 市民家庭和公众私人性的机制化 即,市场经济的道德性质 – 共同的善的实现 (正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才有了自由主义所凭靠的理论预设。市场经济领域本身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秩序。如此这般的理性主体,才能成为大写的人。这些理性的人对公共领域的讨论,成为政治主体。
这个人性的范畴,感觉和我印象中的经验论人性(human nature)好像不太一样…可能更多的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基本观念。 不过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人性”作为一个资本主义上升期的历史范畴,它在哲学话语里的兴盛有其经济和社会基础,但却掩盖了自身的特定历史,伪装成一种普遍道德。但是实际上市场经济的非伦理性黑格尔在法哲学里就已经批判了。早期马克思延续了这种批判。
市场的私人自律在家庭的体现与冲突:
“妻子和孩子依赖一家之主,和物主在市场上的独立性是相一致的;市场上的私人自律在这里转变成了权威,并使得那种个体提出的自愿要求成了幻想。”
(a)这个观点还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流派中还是挺经典;(b)更宽泛的意义上说,是马克思与弗洛伊德能够如何结合起来的问题, 20世纪对此问题有很多种解法…;(c)但是在这里“自愿变成了幻觉”感觉不太严谨,当然可以说在家庭中,妇女受剥削的地位是更显而易见的,但是市场上的自愿也是幻觉啊。
然后教育也面对着人格教育和技能训练之间的矛盾。
18世纪书信体的流行:体现了独立于其经济活动的私人领域之外的“纯粹人性”意识形态(52)。
“这种最内在的私人主体性一直都是和公众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有些信写出来就是为了发表。
书信体小说《帕米拉》《克拉丽莎》《新爱洛伊斯》《少年维特的烦恼》
(所以对于18世纪而言,书信体的时髦值,约等于今天的论坛体和微信体…)
(3)文学公共领域与政治公共领域的关系
关系就是文学公共领域作为一个中介,使得政治公共领域从受上层控制转化为一个公共权力的批判领域。
马基雅维利的秘密实践-->孟德斯鸠的公共性原则。
法律的真理性而非权威性。
重农学派:公共舆论作为这种法律的唯一合法源泉。
“成熟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永远都是建立在组成公众的私人所具有的双重角色,即作为物主和人的虚构统一性基础之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共领域由于实际承担了市民社会从重商主义乃至专制主义控制之下获得政治解放的语境当中的一切功能,因而其虚构也就变得比较容易:因为它用公共性原则来反对现有权威,从一开始就能使政治公共领域的客观功能与其从文学公共领域中获得自我理解一致起来,使私人物主的旨趣与个体自由的旨趣完全一致起来(59-60)。”
comment: (1) 哈贝马斯这里的“文学”我觉得有点指代不明,所以它究竟如何作为中介我也没有太看明白,他究竟是想指代文学的虚构性这种抽象特征,还是指启蒙的那些学说,或者是关于“人性”的虚构统一性话语/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2)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哈贝马斯这里所说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人性”的普遍性在今天当然需要被批判,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肯定它在公共领域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甚至当下性?期待接下来的章节
怎样都好啦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初步确定
(1) 起源,古希腊:在高度发达的希腊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共同领域(koine)和每个人所特有...
-
第二章 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