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 ·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线上共读会
查看话题 >P81 第一章 表演(表达控制的维持-真实与人为)
喜羊 (相信生活)
读过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只需一个小的瑕疵导致不一致、相矛盾的情况发生,便足以毁坏表演者要建立的印象(“功亏一篑”)。特定表演对于表达一致性的程度需求尤其显著。
人性化自我与社会化自我的差异在于稳定性(“精神的科层化”),“将动物习性变成忠诚和责任”,同时向社会训导形象逐步靠近。
“几乎所有符号都可以用来为实际上子虚乌有的东西作证”——推理的不确定性。
“冒名顶替者”和“骗子”并非由表演是否真实定义(事实上,表演或多或少具有理想化成分,无论积极抑或消极),而是由是否有权进行表演定义,即身份的假扮或遮掩。在许多社交场合里,假扮是必要、恰当且被认可的,但尚有程度之分。人们往往通过模棱两可的态度来规避假扮被揭穿后无法挽回的风险,但在何种程度上构成应受处罚的隐瞒行为,则视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不同观众看法适用不同标准。一旦特定领域的伪装被拆穿,则怀疑有可能不恰当地蔓延。
本书探讨的重点并不在于何种表演更接近于真实,而在于破坏特定表演建立印象的方式或细节。无论是真实或是虚假的表演,都必须小心翼翼地维护其一致性,不致使观众对其产生相反方向的误解。
为何亲密关系难以维持:隔绝表演者与观众,刻意拉开距离,更利于观众基于自身想象赋予特定表演者光环;若过于亲近则将压缩想象空间。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经历和表演素材的趋同性——对于常规程序的熟悉程度,通过本能将事先掌握的表达技巧加以无意识组合。
表演本身即已透露希望被观众所感知的信息——我们始终在表演符合关于这一身份之社会期望礼仪的角色(“我们恐怕人们会忽然一下挣脱和躲避他的身份”)。
喜羊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P29 第一章 表演(相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前台)
“虔信者”-相信自身表演;“玩世不恭者”-不相信自身表演,亦不在乎观众是否相信(亦可出于...
-
P50 第一章 表演(戏剧实现-理想化)
· 越能够将行为外化,则表演越“戏剧化”,观众也越容易买账和认可。因此,当部分成本不易显...
-
P81 第一章 表演(表达控制的维持-真实与人为)
-
P111 第二章 剧班
第二章重新界定了术语框架,将基本单位由个体表演者上升为剧班。剧班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存...
-
P145 第三章 区域与区域行为
将区域划分为前台、后台和局外区域。 前台是表演发生的场所,根据是否与观众交流分别适用“礼...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