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
黑格尔、巴迪欧、拉康、列维纳斯、叔本华
对于冷酷的黑格尔而言,彼此承认的主体只有通过爱来达成。黑格尔通过爱来化解主奴之间的永恒竞争。如果说黑格尔相信, 正是爱让自己成为主人,作为黑格尔的反面,列维纳斯则认为爱应该让自己成为奴隶。 引自 第五章 承认························183 >> 战斗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对方的承认。即“我想要他将我的价值‘承认’为他的价值。我想要他‘承认’我是一个独立的价值”。这样,冒生命之险而战就是要获得他人的承认。这样,人有两种斗争,一种是为了利益而斗争,一种是为了承认而斗争。 >>只有人还为承认而斗争。 >>人只有在承认中才能有尊严感。 引自 第五章 承认························183 但是,黑格尔说,人都想获得别人的承认,谁都想得到对方的承认,那么,就只好进行斗争了。人和人的关系也是永恒的为承认而斗争的关系。如果是为了寻求承认的话,胜利的一方就不能杀死失败的一方。如果将失败方杀死的话,就没有人来承认你。因此,这不是导向最终杀人的斗争,这是征服而不是消灭的斗争。胜利的一方征服失败的一方,但不是将失败的一方剁成死寂的尸体,而是让他成为驯服的奴隶,失败的奴隶就开始承认他的主人。这就是主奴关系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主奴关系形成,人得到承认,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开端,只有被承认的人才开始算是人。人并非在和平之中诞生。“他们的相遇只能是一场死亡之战。仅仅是经由这场战斗,人性现实才能产生、形成、实现,并向他人和自身显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一直是战争的社会,一直是个等级社会,一直是主奴关系的社会。我们可以说,一直是个不平等的社会。黑格尔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主奴关系的辩证颠倒,但是,这个颠倒不仅没有消除,而且强化了人类永恒战争的铁律。 引自 第五章 承认························183 >> 爱不仅仅是单纯的情感问题,爱和承认相关,爱可以对主奴这种永恒的二元政治结构进行反思性的批判。 >> 所谓相爱,就是爱着对方对你的爱。 引自 第五章 承认························183 (巴迪欧) >> 忠诚恰恰意味着一种过渡,从一种偶然到坚持的建构,从而让偶然变成命运,偶然的相爱通过彼此不断的宣誓就变成了命运,这显然就是对未来的承诺。这种爱的宣言意味着,爱的永恒就是对偶然性的征服。 >> 如果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这样的理解远远不够。如果彼此都想对方宣誓“我爱你”的话,实际上是相互承认,是此时此刻的承认:当我说出“我爱你”“我在乎你”“我呵护你”“你对我无比重要”“我可以为你献身”这样的表白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你对我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你在我这里获得了最高的承认,你是我的主人,你的尊严得到了满足。人是寻求承认的动物,只有听到“我爱你”,承认才得到最彻底的实现。人们听到所爱的人对自己说出这句话时会感到令人陶醉的幸福,这幸福就是源于被承认,是寻求尊严的人性得到了满足。“我爱你”是最纯粹的、最强烈的、最极端的承认,因此也是人性最纯粹、最大限度的满足。 >>因此,“我爱你”这三个字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让对方也说出“我爱你”,还是为了自己也被承认,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尊严,为了实现自己人性的满足。这是每一个人在向另一个人说出“我爱你”的时候的根本需要。……在“我爱你”这样的彼此应答中同时得到了承认。在这个意义上,爱能达成相互承认、相互肯定,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主奴关系、等级关系、支配关系、权力关系和差异关系才真正地被消除。就此,爱有一种政治的功能,爱让相爱双方的承认感、尊严感,以及人性都获得了最后的满足。 引自 第五章 承认························183 >> 对于黑格尔来说,爱从根本上就是消除两人的差异,是两个人各自消除独特性而彻底地合并在一起。爱就是合二为一。如果存在差异或者分歧,就不可能互相承认。 >> 黑格尔把他的哲学与理想的爱结合起来,他的所谓的“扬弃”,就是否定自己过去的某一部分东西,借助这种否定而获得某种新的肯定。爱首先是以对自己的否定为条件的。什么是爱情?黑格尔认为是一个主体放弃并否定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存在,把自己抛射给另一个性别不同的个体。 >>这种否定自我最后也肯定了自我,不过不是原初意义上的自我,是合二为一的新的自我,是在另一个自我身上的自我。一个新的自我肯定是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的。所以他说,“爱的真正本质在于意识抛舍掉它自己,在它的另一体里忘掉了它自己,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抛舍和遗忘,才能享有自己,保持自己”。这样通过否定一个旧的自我而获得的新的合二为一的自我,才是爱的实质效果。这样的爱也具有极高的价值:它会令人感动。这是因为爱者是主动地否定自己的主体性,他的否定来自自身而不是来自他人的否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否定具有自我牺牲的特征,爱因此具有令人感动的品质,这也是爱的利他主义色彩。 >> 我和所爱者达成一体,要获得爱的肯定,那么爱的双方都要把自身的特异性否定掉,达成一个新的同一性。这就是爱的运作过程。爱活在自我抛弃和牺牲中。爱的结合就是完全的重叠。我们一定要注意,爱不是只有某一个人否定自己,然后进入并适应另一个人的世界。……单向的爱不是爱。单方面的自我牺牲往往是爱的否定、爱的悲剧。当一个人拼命地去适应另一个人而不要求对方适应他(她)的时候,他(她)是爱的囚徒,这不过是通过战争而形成的主奴关系的翻版。 引自 第五章 承认························183 >> 爱要两个人都自我否定从而适应对方,爱意味着彼此相爱。这样的爱才是相互的和平等的。爱最终导致的是平等。平等是爱的一个必然结果。正是在这里,爱是通向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必要手段。黑格尔借助于自我否定而获得的承认之爱,最终达成的是一种以平等为核心的政治结合。这样的结合,这样的相互承认的平等结合,就意味着人和人之间不再有争斗,人和人之间不再有否定,历史也不再被否定。如果是这样,历史就达到了一个终极状态。这也是最后的人的状态。这也是从柯耶夫到福山所宣称的历史的终结状态。 >> 在爱中生命找到了它自身,作为它自身的双重化,亦即生命找到了它自身与它自身的合一。 引自 第五章 承认························183 >>拉康说(他的观点非常直白,也非常残忍,直白的通常是残忍的),爱别人,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为了爱自己。他先成为爱的主体去爱别人,但最后的目标是成为爱的客体,让别人爱自己,从而让自己获得满足。他是通过成为别人的爱的对象来爱自己。他去爱,他主动去爱一个对象,这只是一个通向自己被爱这一最终目标的中介。“爱,实际上就是希望被爱。”一个人只有被爱的时候,被承认的时候,才能获得自己的尊严。就此,一个人所爱的对象不过是自我满足的道具。 >> 拉康赋予了自爱以更高的地位。……他爱是通往自爱的桥梁。 >> 拉康认为,爱就是爱对方的缺点,爱对方所缺乏的,而不是对方所拥有的。正是因为对方有所缺乏,有缺陷,爱才可以去填补对方和修正对方;或者说,正是因为对方有坏的和糟糕的一面,我的爱才可以去拯救他(她);正是因为对方虚弱,我才可以去强化他(她)和帮助他(她)。无论是填补他(她)的匮乏,还是去拯救他(她)或者是强化他(她),爱者都能以这种方式进入对方、帮助对方、弥补对方、改正对方。也就是说,爱者可以作为对方的主体,控制和操纵对方,从而建立一个新的掌控和臣服关系,最终让自己作为主人去爱而被承认。爱,就此也通向了自我确证和自爱。我爱上一个人,最终是为了变成他(她)的主人。 >>但是,拉康认为,性爱的根本目的是让自己快乐,让自己获得满足,对方的器官不过是自我器官满足的媒介和工具,我的快乐才是性爱的最高目标。我主要是想自己获得满足,其次我才考虑对方满足与否。我爱对方的器官,并不是要伺候它,并不是将它作为我的主人,反过来,是因为对方的器官可以满足我,我可以作为它的主人。性爱就是对对方器官的利用而达成自己的满足。就像一个主人需要奴隶来满足自己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性爱就是自爱。 >>就此,对拉康来说,爱是自恋的。爱的真正幸福是来自我被爱、我自爱、我爱我、我被承认。我到处追逐爱是为了我的自尊得到满足,我自己的人性得以实现。……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失恋:失恋就是自我受伤,就是自恋没有得到满足,就是自己没有得到承认,就是自己的尊严没有得到肯定。……爱如果仅仅是对他人之爱的话,就不存在失恋,因为只要你爱着,无论对方是否回应,我的爱一直在那里,这个爱内在于我,长驻我心,这个爱不可能失去。对于拉康来说,失恋的痛苦,并不是因为别人离开了你而痛苦,而是因为你失去了自尊而痛苦,是你的自恋遭遇挫折而痛苦。失恋不过是利己主义的失败而已。 引自 第五章 承认························183 【列维纳斯】 >>真正的爱是通过抚爱表达的。 >>列维纳斯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强调抚爱实际上是在强调爱的过程。这个爱的过程并不通向政治功效式的结局,甚至也不是爱欲本身的结局:抚爱和性爱不一样,性爱一定会通向爱的终点、爱的结局、爱的完满;抚爱则是爱的过程,它启动了爱的开始,但是又没有让它结束,抚爱轻柔地徘徊在爱的开始和结束之间。……在某种意义上,抚爱表达着爱,却承受着一种无能诉说之苦。 >>抚爱能体现爱欲的本质,因为抚爱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在摸索、挖掘、探寻、体会,它一直在爱的那没有终点的途中。“它介乎存在与尚未存在之间。”爱的魅力就在于对爱的反复而耐心的探索和开垦,在于寻求爱的意外、纤细、微妙和神秘。不仅如此,抚爱意味着小心翼翼,是慎重的行动过程和摸索过程,被抚爱的对象有一种神秘的高贵,有一种不可侵犯的不可亵渎的尊严。抚爱,就是令人战栗的感恩,就是对对方的至高尊重。抚爱的双方都不是去强行占有和吞噬对方,不是强行把对方纳入自己这一边,不是将对方纳入自己的“一”中来。抚爱就是温柔的羞涩的触碰。 >> 抚爱是主动地屈从于对方,屈从于他者,对他者的绝对尊重。爱就是一个绝对的他人之爱,是一个感恩之爱,而不是一个自恋之爱。一个抚爱的过程,意味着抚爱者双方都是被动的,都是无能为力的。 >>抚爱者将自己置于被抚爱者之下。爱的双方都是贬低自己,都是让自己显得无能,都是屈让自己,都让自己受苦,都有强烈的被动性,都把自己交给对方。爱的双方都是让对方充分发展和释放自己的可能性,让对方,让各自的他者作为主人,而让自己在受苦中获得快感和安慰。 >>列维纳斯通过爱让他人变成主人:爱的主体应该像一个奴隶那样去爱作为主人的他人。他承认他人,但不要求他人对他的承认。 引自 第五章 承认························183 【列维纳斯】 >> 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同化他者,而应该永远以他者为重。在抚爱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自己的裸体交付于对方,我们应该被动地、谦卑地呈现给对方。我们甚至要带有羞耻感地呈现给对方,我们应该将主动性交给对方——这才是对对方的爱。一般来说,爱要充满激情,要主动,要激烈而疯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要通过这种主动的疯狂来自我肯定、表达和呈现。在这个意义上,爱就是一次狂暴的战友。但是在列维纳斯那里,爱恰恰是让自己变得被动,变得无能。……“爱欲即不作为一个确定客体的主体实现出来,也不作为一种朝向可能的筹划实现出来。爱欲的运动在于向着超逾可能处前行。”如果自己的爱欲没有目标,没有明晰的自我确定性,没有行动的话,那么,爱欲就会让他者的可能性释放出来。如果爱的双方都是让对方释放自己的可能性,都是让对方居于主导地位,都“为他人而在”,而不是“为自我而实存的方式实存”,那么,这样的爱就是道德的,就是列维纳斯意义上的“善”。爱的被动性比主动性更加令人感动。 这样的被动之爱实际上从根本上摧毁了任何的占有,“没有什么比占有更远离爱欲的了”。 引自 第五章 承认························183 >>对于叔本华来说,人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痛苦的。人是痛苦的动物而不是要求被承认的动物。每个人都被痛苦所缠绕,痛苦只能减轻而不能彻底地消失和根除。如果善行意味着减轻痛苦,那么,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善行,在这个意义上,爱实际上就是同期,就是为了减轻他人的痛苦而产生的同情。 >>爱,要么是通向尊重,要么是通向慰藉的一个善好道路。 引自 第五章 承认························183
13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