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承诺与一致
本章小结 ● 心理学家早就认识到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让个人的言论、信仰、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的欲望。这种一致性倾向有三大源头:第一,社会高度重视良好的个人一致性;第二,除了对公众形象的影响,整体保持一致能为日常生活带来有利的应对方法;第三,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方向一致提供了宝贵的行为捷径,只要跟先前的决定保持一致,人们以后碰到类似的环境就不用处理所有相关信息了,只需要想一想先前的决定,再做 出一致的反应就行了。 在说服业界,确保初步承诺最为关键。人做出了承诺,即站定了立场之后,会更乐意答应跟先前承诺一致的要求。因此,许多说服专业人士会设法诱使人们预先站到一个立场上,这个立场跟他们之后提出的要求、要人们做的事情是一致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承诺都能同样有效地带来前后一致的行动。主动、公开、付出努力、发自内心、没人强迫的承诺最为有效,这是因为,这些元素里的每一个都能改变自我形象。而它们之所以能改变自我形象,是因为每个元素都在向我们透露必须真正相信的信息。 做的承诺哪怕是错误的,也有一种自我延续的倾向,因为它们能“自己长出腿来”。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寻找新的理由和借口,证明自己已经做下的承诺很明智。因此,即使刺激人们做出承诺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承诺也能长久地维持下去。这种现象解释了为什么诸如“抛低球”等欺骗性顺从手法会有效。 基于承诺的手法还有一个优点:简单地提醒人们先前的承诺,可以重新带来指导行为的效果,哪怕情况已经跟此前完全不同。此外,提醒不仅能让承诺复活,还能通过巩固相关的自我形象来强化承诺。 引自 第7章 承诺与一致
9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