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
一、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
1.文学材料的含义
(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因为,与其他任
何创造一样,作家从事文学创造也得有材料。
(2)文学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
者说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象材料。
(3)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适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
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2.文学材料的来源
文学材料虽以精神现象的形式储存在作家内心,但它们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客观的社会生活
3.文学材料的获取流程
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材料的个体获取流程可描述为:
(1)外来刺激被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接收,并转化为各种神经兴奋模式。
(2)这些模式几乎同时传给感觉缓冲器,即大脑的某个部位。
(3)被留存的信息接着会被转化为一个有意义的符号,进入短期记忆。
(4)在短期记忆中,有的信息不经处理就作为精神材料直接流入长期记忆。
4.文学材料的获取途径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荻取。
(1)无意获取塑有意获取
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是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的:
①无意获取是指作家从小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接收到的大量刺激。
②有意获取,是指作家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作任务,而围绕一个中
心,并采用有意记忆(或笔记、摄影等)的方式,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的途径。
(2)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是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的:
①实践获取,主要指作家主动(或被迫)投身某一生活领域(或某种社会实践)去感受刺
激,并获取信息的途径,这种材料又称作直接材料。
②书本获取,则是指由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它常常要依据前代或古人传递下来或同代人所提供的思想材料来从事创作,所以又称作间接材料。
(二)艺术发现
1.艺术发现的含义
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3)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
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这个创造物灌注着作家的内心经验,近似原物实际却是世
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
3.艺术发现和文学的关系
(1)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虽然生活是文学的惟一源泉,材料是文
学创造的起点,但艺术发现却是文学创造赖以发生的根由。
(2)艺术发现也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造不出独创
性的文学作品。
(三)创作动机
1.创作动机的含义
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2.创作动机的重要性
创作动机的有无,不但是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而且也是他每一具体的文
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3.创作动机的产生
总的说来,是由现实生活所暗示的,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其实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
4.创作动机与外在机缘的关系
在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缘有密切关系。外在机缘即外在刺激物,它能使作家的内在蕴藉和奔突的热情找到倾泻的渠道,使原先焦躁不安的盲目驱力变为明确而坚定的意图,并把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有用材料和艺术发现贯穿起来,使文学创造由意图变为行动。
5.文学创作动机的类型
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二、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艺术构思的含义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武,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2.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1)回忆与沉思
①回忆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回忆所提取的信息不是对记忆材料的机械重现,而是在理性思维的参与下对以往经验的筛选;被筛选出来的材料也不可能原模原样进入作品,还需经过加工、改造和情感的浸润。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
a.直接回收法,即把那些对自己刺激最强(或最熟)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钩;
b.挨次扫描法,即对记忆的所有有关内容反复而有系统地搜寻,直到找出所需要的信息;
C.按层次推论法,即作家把所需回忆的信息按类别、分层次地在头脑中搜查,并不断地与中心意念相联系、比较,以提取最准确、最能符合意念的信息。
②沉思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内心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沉思往往是从对于某个形象或意念的追忆开始,慢慢地越走越远,以致偏离原形象或意念,甚至不经意间已经跨入其他领域时,所得到的意外收获。沉思的这一心理功能是对对象从事二度体验,使之成为富有诗意的东西。
(2)想象与联想
①想象
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想象的种类有:
a.所想的这个“象”可能是主体对外部事物或观象的复现,这称作再现想象;
b.它也可能是对某种抽象的东西进行形象化,这称作比拟想象;
c.它还可能是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将常物想成异物,这就是虚构想象。
②联想
联想是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更强调两个以上事物之间在习惯上和功能上的联系,强调“由此及彼”的过程。亚里士多德将联想归纳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三种:
a.接近联想,是指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由于在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被联想主体联结起来。
b.类似联想,是经由某一类似点而把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c.对比联想则是把两种以上可以比照而又有关系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意义联想和关系联想等较为复杂的联想形式也常常出现在艺术构思过程中。意义联想是把对象放在与中心意念、特定形象的特定内涵等相关的意义上予以联想;关系联想则是把对象放在特定的关系情境中予以联想。
(3)灵感与直觉
①灵感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灵感未临的突出特征: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②直觉
在艺术构思中,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直觉在艺术思维中的两大作用:
a.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直觉得来的。
b.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或社会现象)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
③直觉与灵感的区别
a.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敏锐的判断;
b.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c.灵感是获取成熟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4)理智与感情
①理智是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思维)。
②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5)意识与无意识
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②无意识: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③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从之分,又是相互补充的。
a.主从之分”,是指意识对无意识可能起着某种控制、压抑或引导、解禁作用。
b.“相互补充,是指意识所提出的某些任务、目标等,往往要靠主体调动无意识的功能,并促使其积极活动、碰撞、组合来完成。
④意识对无意识的制约作用
a.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可能是意识提供的。
b.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
第一,无意识的活动程序来源于意识;
第二,无意识中材料的安排和组合方向也靠意识指引。
(二)构思方式
1.构思方式的含义
构思方式指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整体作品的具体方式。
2.常见的构思方式
而是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1日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而又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综合有定向性、选择性和刷新性。
(2)突出和简化
①突出
突出是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突出的两种实现途径是浓涂重抹和淡化背景。
②简化
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简化的目的仍是突出。
③简化与突出的异同
a.相同点:简化与突出都是为了使形象或意念更传神、更富于特点。
b.不同点: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或意念身上所有的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从艺术构思角度说,简化比突出的难度大;从艺术效果角度说,简化后的形象(或意念)由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也比浓墨重彩的“突出”更能抓住读者。
(3)变形与陌生化
①变形的含义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为与创造力,违反常规事理来创造形象的方式。
②变形的方法
a.扩大和缩小
即把形象变大或缩小,使之成为畸形,这个形象虽然还有常人的思维和欲望,但可以做常人做不到的事。
b.黏合
把某一形象用半人半怪的方式予以黏合,使之既有人的属性,又有怪的特点。
c.漫画
有意改变形象的思维方式,使其在振振有词或荒唐可笑的诡辩中,道出世事的昏暗或常人不敢言说的真理。
d.夸张
赋予形象一种相当突出的相貌或精神特征,这特征不仅影响其性格,而且支配其处世方式,既真又幻,既幻又真。
e.幻事
不改变人物形象的客观性,而将这个形象所生活于其中的“世事”予以变形,使常人在奇世旅行,可给人以奇异感受和深刻启发。
③陌生化与变形的关系
a.两者的联系
陌生化与变形都是使习见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来获取一种“新奇”的艺术效应。
b.两者的区别
第一,变形着重于从整体上“改变”一个事物的常形,陌生化则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
第二,一个事物被变形后,将被赋予变形后那个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而一个事物被陌生化时,该形象只以作者或读者似乎都未见过,不得不以“第一次”见到时的新奇形状和新奇感受去描写它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三,变形更多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或一种构思方式)被使用,而陌生化除作为手法和方式之外,它还是作家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一个总原则。
④艺术陌生化的目的
a.抵制审美疲劳羞消解日常生活的“机械性”;
b.增加艺术感受的难度进而延长这种感受。
三、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1.含义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形象从“心”到“手”的过程,即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张上。
2.重点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这一过程的重点是“转化”和“操作”。
(1)转换,就是把构思中那虚幻的观念性形象转化为可以言说:并可以被他人理解、意会的语言文字。
(2)“操作”,就是搭配(或摆弄)字词,调整语序,使之稳妥地表情达意,收到音韵铿锵、色彩和谐、感情丰富而又内敛、描写精确而又含蓄、叙述明白而又简练的效果。
3.常见问题
(1)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2)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1.语词提炼
(1)概述
作家在艺术构思中的那些相对成熟的形象、意念等,最终毕竟要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落实到纸张上,因此,物化,更重要地表现为对于语言文字的熟练运用和修辞方法、操作技巧的掌握。
(2)语词提炼的任务
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
(3)语词提炼的作用
语词提炼既能准确、鲜明、生动地物化形象和意念,也有助于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帖和风格的和谐。
2.技巧运用
(1)技巧运用的含义
技巧运用主要指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
(2)技巧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①技巧运用要为物化主要形象(或意念)的内在物理服务
内在物理,即某种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或本质、规律)。人物形象的活动是独特的、多种多样的,但任何条件下的任何活动都必受其基本思想倾向、性格和处事原则等支配。基本思想倾向、性格和处事原则等,就是人物形象的内在之“理”(物理)。
②技巧要为作家通过形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中心意念是作家企图通过某部作品来告诉读者的他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也是作家思想认识和艺术认识的结晶。
(三)即兴与推敲
1.即兴
(1)含义: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2)特点:趁热打铁
(3)即兴的条件
①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②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
③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
2.推敲
(1)含义: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和文字符号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淮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2)表现:词句的精选,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
(3)推敲的好处:精雕细琢,表达心象精确鲜明,无处不使人体会到一种“匠心”的运用。
陈墨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
-
第6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6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一、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1...
-
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
-
第8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8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一、求真的文学 (一)文学中的求真 1.“真”的含义 (1)文学创造...
-
第9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9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 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表...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