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抒情性作品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
一、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1.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1)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
(2)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2.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专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此外,散文也是创作抒情性作品所采用的文体。
(二)抒情与现实
1.抒情与现实的关系
(1)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2)抒情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通过创造性想象,抒情主体把现实之物转化为灌注了主观情思的形象,使外在世界成为一个与内心世界协调融洽的审美世界。
2.抒情的反映方式
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1)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所以,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3)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3.文学抒情的特点
文学抒情一方面受到特定现实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超越时空的自由是抒情最根本的特性。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1.抒情中的自我
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所以人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在这个意义上,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
2.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各种社会关系都会对个性自我发生影响。
3.抒情中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1)自我表现的社会属性还可以从抒情性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中见出。抒情是一种社会交流,作者表现自我的感受同时意味着向隐含的读者进行心灵的交谈。
(2)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抒情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在审美化的情感反映和评价中,抒情自我总是从属于某种社会意识形态。
(四)抒情与宣泄
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
(1)文学抒情不只是非理性的情感宣泄,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
(2)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他不完全是即兴式地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3)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意识到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过程本身。
(4)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抒情不仅意味着传达内心活动,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抒情话语来表现,意味着创造审美价值。
二、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1.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1)抒情内容的含义
抒情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它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可言传”是指不能用普通的话语系统、单靠语义来传达的情感活动。
(2)抒情话语的含义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3)抒情内容和抒情话语的关系
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画面形象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
2.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1)普通的话语系统是一种通信系统,它通过意义相对确定的词句来报道事实。
(2)抒情话语系统虽然也保留了话语的通信功能,但更加突出了话语的表现功能。它主要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3)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4)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把这种改变了普通话语组合法则的抒情话语称为“诗家语”。诗家语一方面使语言的运用更加经济和精练,另一方面也使话语形式趋于复杂和奇特化。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抒情性作品的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三要素的关系如下:
1.声与情
(1)诗与乐
①诗与乐的联系
a.从艺术起源的角度说,诗、舞、乐是一体的,诗与乐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
b.从艺术种类的关系上说,抒情诗是最接近音乐的文学类型。它们都是以表现情感活动为主的时间艺术,都有声音和谐的音调和节奏,都较少受外在物理时空的限制,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
②诗与乐的不同
a.抒情话语的语音现象不同于音乐的音响组织;
b.抒情话语是由词构成的,词有声,又有义。
(2)声调与情调
①抒情话语的最小声音单位是字音,字音之间变化而有序的组合形成了和谐的音调;
②字音不仅可以组合成优美的声调,而且字音和声调还可以象征性地传达感受,加强了词语的抒情效果;
③为追求声调和谐,人们在总结了字词声调组合规律的基础上,创造了诗的格律。格律是抒情话语的声调组合规范,其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3)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①节奏的含义
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有规律”就是有序,不杂乱,这种规律性在连续展开的话语中以反复、对应等形式体现出来。有规律的运动形式构成一定的节奏型,把各种变化的因素组织成前后连贯的整体。
②节奏的层次
抒情诗中的节奏是一个多层组合的运动组织。
a.在声音层,音调抑扬的组合,字、词、句之间的停顿和反复,押韵等,构成了声音的节奏;
b.在画面层,景物的承续、流转和跌宕等,构成了画面的节奏;
c.在情感层,情感活动的起伏、强弱和转折等,构成了情感运动的节奏。
2.景与情
(1)诗与画
①诗画相通
借描绘景物来抒情,是抒情诗的一个普遍特点。所以,中外文论中均有诗画相通的说法。
讲诗画相通,是指这两种艺术类型都借助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来抒情写意,创造意境。但细分起来,诗画是有别的。诗是语言艺术,以时间性的表现为主;画是造型艺术,以空间性的再现为主。
②中国的诗与画的差异
a.中国画诉诸视觉,写景更直观;中国诗诉诸听觉,景物描写是凭借想象的,直观性差,但时空更加自由,抒情写意相对便利。
b.中国画的媒介是线条、形状与色彩,抒情内涵比较朦胧;中国诗的媒介是语言,抒情内涵比较确定。
c.中国画虽然采用散点透视,却仍以多样统一的视觉形式为抒情话语,所以讲究写景的结构布局;中国诗虽也要讲布局,但这只是抒情话语的一个层面,它与声音、语义等构成了综合性的知觉形式;通过想象,还可以描摹触觉、嗅觉、味觉等,所以意义更丰富。
(2)情景关系
诗中之景,不是原本的自然景物,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情与景原是不可分离的,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这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3)真与幻
①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变形、虚构和象征等手段,真实地反映生活。抒情性作品重在主观情感的表现,所以,诗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客观的真实,而是指主观感受的真实和情感逻辑的真实。
②把握事物的精神不仅靠观察,更要靠体验,靠心领神会。由此而把握到的事物之“神”已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而是心与物契合的结果。这称为“缘情体物”。所以景物的真是主观经验中的真。
三、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1.比喻与象征
(1)比喻的含义
比喻是指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法。
(2)比喻的分类
根据喻本与喻体的不同组合方式,可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
①明喻表明喻体写喻本的相类关系,一般用“若”、“如”、“似”、“像”等喻词来联系喻体与喻本。
②隐喻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
③借喻则既无喻本,又无喻词,只有喻体。
(3)博喻
以多物类比一物的方法称为博喻。
(4)象征的含义
象征(狭义)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
(5)象征的意义
象征形象由于反复使用,便渐渐带上了相对稳定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象的运用,可以使抒情话语更加简洁,内涵更为丰富。
2.倒装与歧义
(1)倒装的含义
倒装是指诗句在语法上的错置,常常体现为惯常词序的颠倒。
(2)歧义的含义
当一句诗中并存两种或更多的语法结构时,这个诗句就有可能被读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解读,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一个诗句包含多重意义的情况即为歧义。
3.夸张与对比
(1)夸张的含义
夸张是指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2)对比的含义
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它是指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4.借代与用典
(1)借代的含义
借代是有关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替换。或者是用一物指代另一物,或者用一部分来代替全体。
(2)用典的含义
用典又称“用事”,是指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造句表义。
(3)典故的类型
典故包括神话典故、历史典故和文学典故。
(4)用典的作用
①典故的容量比较大,所以用典会使抒情话语简洁经济,内容丰富;
②典故又多涉及历史,所以用典可以使诗词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广;
③用典也是一种替代的表达方式,可以使话语更为含蓄。
(二)抒情角色
1.含义
抒情角色是指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
2.类型
(1)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①含义
第一人称的抒情是指作者直接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一种抒情方式。在这类抒情性作品中,“我”就是作者自我。
②类型
包括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③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的不同艺术效果
a.从抒情的角度看,直抒胸臆造成诗作的直率风格,常常具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借景抒情造成诗的含蓄风格,情感意味悠长探远。
b.从阅读的角度看,直抒胸臆的诗,抒情诗人的主观自我十分突出,读者直接把诗人的心灵作为对象来体验和认识;借景抒情的诗,抒情诗人的主观自我比较隐蔽,但读者却可以从引发诗人感受的景物中,去分享诗人的感受过程,从而体验和认识诗人的主观自我。
(2)代言的抒情方式
①含义
在有些抒情性作品中,作者作为代言人,以他人的口吻来抒情。
②分类
分为为他人代言和借他人之口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作用
代言的抒情方式造成了抒情内涵的双重性:抒情性作品中主人公的抒情是外抒情层;作者的情感表现是内抒情层。
陈墨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
-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一、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西方传...
-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
-
第13章 文学风格
第13章 文学风格 一、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 1.观念 看重文学作品在言...
-
第14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14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一、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1.文学生...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