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1.期待视野的含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称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期待视野的层次
(1)文体层的期待视野
文体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层的期待视野
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层的期待视野
意蕴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此外,诸如作家的姓名,作品的篇名、题记、开本以及装帧设计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3.期待视野的形成
与期待视野的形成有关的因素:
(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这些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
(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如女性读者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男性读者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等。
总之,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这便是期待视野。
4.期待视野的类型
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
(1)个人性期待视野,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
(2)集体性期待视野,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1.审美动机
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即是读者希望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并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2.求知动机
这是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3.受教动机
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4.批评动机
这主要表现在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与普通读者不同,这些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5.借鉴动机
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
(三)接受心境
1.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
(1)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它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称作接受心境。
(2)分类
文学接受心境有三种情况:欣悦、抑郁与虚静。
①欣悦心境是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振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
②抑郁心境是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失意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
③虚静心境则超脱于二者,其情绪状态呈现为冲淡平和、清静自然。
2.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1)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奥妙。
(2)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
(3)在实际阅读过程中,由于作品本身的情感作用,读者的接受心境也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得以改变。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1.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创作动机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2.选材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文学接受的发生,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文本中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文学接受的发展,并不在隐含的读者那儿,而是在现实的读者之中。
3.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1.填空、对话
(1)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把再现客体没有被文本特别确定的方面或成分称为“不定点”,并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填补不定点”的过程。
(2)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那里面包含着某些“空白”,只有读者才能填充这些“空白”。这样,读者就被文本的结构所召唤,并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出再创造的才能。
(3)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
2.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已包合着与英伽登的“填补不定点”、伊瑟尔的“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它们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3.原因
从文学作品本身而言,造成这种方式和特征的根本原因是:
(1)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读者看到的文学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这些文字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对象的形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伴随读者的再创造因素。
(2)与其他科学著作相比,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像科学著作那样准确、严密和清晰。
(二)还原与异变
1.异变
(1)作品形象的异变
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他有关形象时,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或事物,附着到作品中的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兴趣爱好,对文本潜含的形象进行个人情感色彩的加工。
(2)情感的异变
在某一特定文本中,作家融进的情感虽是确定的,但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却会唤起不同程度或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
(3)思想观念的异变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要赋予作品一定的思想内涵。然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观念内涵的把握却并非一定与作者的本义相合。
2.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
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异变,除了由于文学语言本身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空白”之外,主要是由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所致。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
(2)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
(3)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
(4)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5)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三)理解与误解
1.正解与误解
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此即阐释学理论所指出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彼此一致,也可能相悖。对于前者,可称之为“正解”,后者可称之为“误解”。
2.正误与反误
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
(1)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2)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1.顺向相应
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应。
2.逆向受挫
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受挫。有时候,文本的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令人难以介入其间,称之为期待指向的“完全遇挫”。
三、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1.含义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2.产生的原因
(1)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3.就接受主体而言,共鸣产生的原因
(1)思想观念相通
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而产生共鸣。
(2)情感经验相似
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而产生共鸣。
(3)意志愿望相近
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志愿望相近,也会使读者产生共鸣。
4.作用
(1)共鸣是文学作品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只有通过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才能真正发挥审美、认识、价值阐释和交流等作用。
(2)共鸣是判定一部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尺度。一部作品引起读者共鸣的程度越强烈,范围越广大,其价值往往也就越高。
(二)净化
1.净化界说
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2.净化的表现
(1)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2)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三)领悟
1.含义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2.特征
(1)基于理解的体味。领悟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
(2)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
(四)余味
1.含义
余味,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
2.体现
阅读实践表明,余味不仅体现为读者对作品的含英咀华及一时思想情感的变化,还体现在作品对读者审美趣味、精神气质以及人格规范的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
陈墨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3章 文学风格
第13章 文学风格 一、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 1.观念 看重文学作品在言...
-
第14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14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一、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1.文学生...
-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
第16章 文学批评
第16章 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1.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