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页
我们知道,战国以来,在法家兴起的同时,“儒”和“侠”作为与“法”对立的两种事物也发展起来。 《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③儒代表的是三代特别是西周的政治文化传统,侠代表的则是一种更古老、更原始的传统,是通行于基层社会的一种政治价值观及相应的行为准则。在战国变法运动中形成的“法”与“俗”的两极对立格局中,儒介于二者之间,侠则更贴近“俗”①。“侠又称“任侠”、“豪”、“贤豪”、“豪使”等。对战国以来形成的豪侠阶层及其在汉初所发挥的作用,司马迁有很好的论述。《史记》卷一二四《游侠列传》指出:“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借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汉初则有“布衣之侠”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司马迁认为,这些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时捍当世之文网”,“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第3181页)。司马迁去汉初未远,还曾见过郭解。他对游侠的理解与同情,大概代表了汉初民间社会对这二阶层的通常看法。班固用东汉儒生之眼光看西汉初年之社会,故批评司马迁“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②,认为汉初游侠的活跃是“禁网疏阔”的结果。《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序》:“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及至汉兴,禁网疏阔…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第3697页)班固否定游侠之“私义”,但不得不承认“众庶荣其名迹,凯而慕之”。这表明,与“当世文网”相背的游侠“私义”,在汉初颇得“众庶”认同,从而在汉法之外构成种以“侠”为标志的民间社会规则。 引自第119页
5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