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译者序(一)(二)
“话语”与“图形”之关系作后现代主义解构及建构策略 (代译者序) 一、晦涩 《话语,图形》在法语学界是一部以晦涩著名的作品。其所涉之面如此广泛,从文艺复兴绘画到象征主义及超现实主义诗歌,从结构主义神话学到精神分析学,从黑格尔美学到生成语法学,穿梭于如此多的艺术和理论流派足以使越来越习惯于专题研究的学者们感到应接不暇、不得要领。更有甚者,作者常常有意不按传统哲学语言行文,既无意遵循学院化的论证结构,亦无意以习惯上的哲学概念和术语服人。与此相反,凡是要标志自身想法之处,作者都有意创造术语乃至造字,而这些造字既无从纳人我们习惯的概念体系,亦无从在日常语言中得到考证。以上两点,常常令即使受到过哲学训练的读者都不知所措。 同时,本书是利奥塔的博士论文。它在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历程中具有奠定性的地位,它可以说是利奥塔的第一部“利奥塔式”的作品。其晦涩性并不是出于突发奇想,而具有根本性意义,构成利奥塔标志。本序希望使中文读者面对这一晦涩既不望而生畏,亦不轻视。译者无意在此给出本书的纲要,教导读者书中所要表达的大意。且不谈泽者的认识浅陋,任何想要对此书作出系统性解读的企图都将是对此的歪曲或者说“反理解”。这一点,作者在导论中就开门见山地对我们作出警告*。本序只是将翻译解读过程中找到的一些线索和体会到的一些心得整理出来“,如果说这些线索和心得或许能起到钥匙的作用,它们所打开的宝藏则只能由每位读者各自衡量取舍。 引自 系统中的厚度效果 二、声讨 《话语,图形》首先是一部以申讨为口吻的作品。其声讨的对象随着书名和最初的几页文字开门见山:柏拉图传统所奠定的整个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这一传统中,以真理为己任、以真理掌握者自居的哲学将话语(别忘了它正是“逻各斯”的本意)及话语的秩序(逻辑、语法、范畴等)紧紧联系于知识、理性、精神的明晰之光,由此,他向人类担保一个非物质的、超验的世界,并将它规定为人类所惟一应该追求的境地。 与这一话语境地相对立的是图形(感觉经验、艺术、想像力等)代表的假象、感性、肉体的浑浊之暗,亦即话语秩序所应该驱散的,令人误入歧途、堕落、脱离其精神存在本质的那个无序。 而利奥塔说:在这场与西方思想史几乎同样古老的战争中,他要在假象、无序、混沌的一边,要捍卫眼的立场、图形世界的立场。 …… 然而,非理性主义与它所要推翻的对立面一样,处于传统真假或善恶二元论的内部:一方面有序有理的话语反映真理,一方面感官性或本能性的力量扰人视听、挑衅真理并进行破坏。而《话语,图形》远远不是要作为诡辩学家、作为非理性主义者去耻笑真理,它提出更具有挑衅性的论点:在无序中,在哲人不闻不问、不能带给我们任何知识或明晰思想的图形世界中恰恰存在着真理,更有甚者,图形是真理的表达方式。真理在无序、非知识的这一边,与骗局站在一边,并且它与骗局的关系不是相继或平行关系,它与骗局一起出现,是同一个过程在同时设置着骗局并体现着真理。图形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骗局,我们就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在其中寻找真理。至于话语所说出的知识,它无关真理,既非真亦非假,而只是知识,即我们作为主体对于遥遥相隔的对象的范畴化及结构化设计。这一设计可以是合理的、有说服力的、有建构性的、有生成力的,但它具有多样的类型,它永无止尽,因为所有这些话语类型都只不过在围绕着它们永远达不到的对象(这是对象的定义)打转,其中的哪一个能够站出来独占真理的位置? …… 以这部作品为起点,利奥塔将声讨的矛头指向现代性,这一声讨成为他的后现代标志:现代性远远不是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叛逆,而是对它的完成。建立在理性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西方社会是对此的意识形态证明,现代哲学的语言中心主义、现代社会科学的语言学转向是对此的知识形态证明。梅洛一庞蒂的现象学诚然是要将知识的起源和真理的权利从纯粹的精神和意识那里转交给身体和知觉,然而这一身体是有知识的身体,这一知觉是符合格式塔的知觉。而结构主义呢?它是对于知识建构的又一次尝试,只不过这一次,这一知识建构想要将所有的人类经验都纳人自己的门下:社会的、心理的、艺术的、文学的、乃至于无意识的经验!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触及到了《话语,图形》最直接的声讨对象—促使作者产生创作此书并与整个逻各斯主义清算的直接动机。 这一动机在书中以次章节的形式得到不显眼的提示:关于拉康及雅各布森对于隐喻及换喻的理解的那一节。以讨论这两个修辞术及它们与梦的凝缩作用间的关系为契机,利奥塔尖锐地指出拉康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来诠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谬误:梦的工作不是话语,两者从属于两个异质的表达领域,将一些从某个表达领域所获得的范畴运用到另一个表达领域”,“在梦的工作中重新找到话语操作”,这是取消图形性与话语性的根本差异,以忽视前者的特性为代价将前者归入后者。 对于结构主义的不满引申出对于整个逻各斯一话语中心主义的清算;对于感性及艺术经验的捍卫引申出对于整个图形世界的重建及平反。这一双重动机向我们提供了解读此书的双重线索:解构的线索和建构的线索。 引自 系统中的厚度效果 豆瓣的引用章节不全诶
11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