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摘录
原文全部摘自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1999年10月第1版,2022年2月北京第12次印刷。
引言部分:
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而且,任何想要克服它或者“改善”它的企图已经而且必将导致肤浅化、平庸化和折中主义。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第一部分:
卢卡奇在讨论辩证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之前,首先强调了唯物辩证法作为“革命的辩证法”【49】这一定义的关键意义,并由此关涉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应当去明晰作为理论的辩证法如何成为群众实践中的革命工具的环节与规定性:
(第49页)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更重要的是需要发现理论和掌握群众方法中那些把理论、把辩证方法变为革命工具的环节和规定性。还必须从方法以及方法与它的对象的关系中抽出理论的实际本质。否则“掌握群众”(黑格尔:“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笔者注)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群众就会受完全不同的力量驱使,去追求完全不同的目的。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马克思有关“理论能够和实践有这种关系的条件”的相关论述及其解读。在随后的章节中卢卡奇也借马克思之笔对于唯物辩证法和革命实践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行了阐述:
(第50页)只有当意识的产生成为历史过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所必须采取的决定性步骤时;只有当理论的历史作用在于使这一步骤成为实际可能时;只有当一个阶级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的这种历史局面出现时;只有当这个阶级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识整个社会时;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作为理论之革命作用的前提条件,才真正成为可能。(译文语序略作调整)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第50-51页)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宣告现存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解释自己本身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解体。’说明这种情况的理论同革命之间的联系决不是偶然的,……相反,这个理论按其本质说无非是革命过程本身的思想表现。……由于理论无非是记录下每一个必要的步骤并使之被意识到,它同时也成为下一个步骤的必要前提。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这种解释无产阶级作为革命过程本身的理论之作用也就是理论的本质,亦即辩证法本身。然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却并未对此加以强调。他的确将概念在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之中的不同形成方式对立了起来,但卢卡奇却点明了恩格斯的局限:
(第51页)他(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由一个规定转变为另一个规定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矛盾的不断扬弃,不断相互转换,因此片面的和僵化的因果关系必定为相互作用所取代。但是他对最根本的相互作用,即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连提都没有提到,更不要说把它置于与它相称的方法论的中心地位了。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然而,没有这一因素,即主体与客体在历史中的辩证关系,那么辩证法本身就不再是革命的方法,即使他依旧有(徒劳地)保持概念的“流动性”的努力:
(第51页)因为这未能意识到,在一切形而上学中,客体,即思考的对象,必须保持未被触动和改变,因而思考本身始终只是直观的,不能成为实践的;而对辩证方法来说,中心问题乃是改变现实。如果理论的这一中心作用被忽视,那么构造‘流动的’概念的优点就会全成问题,成为纯‘科学的’事情。那时方法就可能按照科学的现状而被采用或舍弃,根本不管人们对现实的基本态度如何,不管现实被认为能改变还是不能改变。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因此卢卡奇批判了所谓拥护马克思的马赫主义者,他们依照马赫主义的那种极端经验论的模式,主张一种资产阶级意义上的现实的不可理解性,进而,他们极易走向一种唯意志论。但是在卢卡奇看来,宿命论和唯意志论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它们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对抗性、它的问题从其本身考虑无法解决的情况在思想上的反映。”【52】
(第52页)因此,‘批判地’深化辩证方法的企图都必然导致肤浅平庸。因为任何一种‘批判’立场总是以这种方法(及其)与现实、思想和存在之间的分离作为方法论的出发点。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这是一种以所谓“科学的”面貌所呈现的“非批判的唯物主义”,因而实际上无非对于马克思的歪曲,并且背离了“辩证方法的最核心的本质”。【52】辩证法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作为范畴基础的)现实中的历史变化是思想中的变化的根本原因”等,而非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52注②】辩证法由此成为也必须成为历史唯物主义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第二部分:
卢卡奇在第二部分开头就对于修正主义者所依照的所谓“事实”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采取了一种庸俗的、前观念论的视角,主张有一个无中介的“事实”本身存在,而在实际上忽略了主体对于事实本身有目的的选取以及解释行为本身:
(第53页)他(经验论者)在这样做时忘记了,不管对‘事实’进行多么简单的列举,丝毫不加说明,这本身就已是一种‘解释’。即使是在这里,事实就已为一种理论、一种方法所把握,就已被从它们原来所处的生活联系中抽离出来,放到一种理论中去了。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进而卢卡奇转向了对于“纯科学”本身的批判,他按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文本,认为纯科学本身的抽象原则最初就是在资本主义的抽象进程中确立起来的,而商品拜物教及其所象征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分工的扩大,都是这一抽象原则的表征,这一切“改变了社会的现象,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理解这些现象的方式”【54】:
(第54-55页)自然科学的‘纯’事实,是在现实世界的现象被放到(在实际上或思想中)能够不受外界干扰而探究其规律的一般环境中得出的。这一过程由于现象被归结为纯粹数量、用数和数的关系表现的本质而更加加强。机会主义者始终未认识到按这种方式处理现象是由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在谈到劳动时对生活的这样一种‘抽象过程’作了深刻的说明,但是他没有忘记同样深刻地指出他在这里谈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历史特点。‘所以,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这样一来,它就不再只是在特殊形式上才能加以思考了。’……于是出现了‘孤立的’事实,‘孤立的’事实群,单独的专门学科(经济学、法律等),它们的出现本身看来就为这样一种科学研究大大地开辟了道路。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就此指出了这一看似“非常科学”的方法的不科学性【55】:
(1)它忽略了作为其依据的事实的历史性质;
(2)统计和建立在统计基础上的“精确的”经济理论总是落后于实际的发展,因为它们时常把一些决定性的因素认作是固定的。
也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所提及的那样,“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陈伟多余的了。”【57】
因此,事物的表现形式和其本质之间,在卢卡奇看来,有一种“既承认又扬弃”的辩证关系:
(第57页)所以我们必须一方面把现象与它们的直接表现形式分开,找出把现象同它们的核心、它们的本质连结起来的中间环节;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理解它们的外表形式的性质,即看出这些外表形式是内部核心的必然表现形式。之所以必然,是因为它们的历史性质,因为它们是生长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壤中。这种双重性,这种对直接存在的同时既承认又扬弃,正是辩证中的关系。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进而卢卡奇诉诸一种整体性的、辩证法式的认识模式,而反对以看似中立实则反动、庸俗的实证科学视角出发的面对”现实“之方法:
(第58页)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这种认识从上述简单的、纯粹的(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直接的、自发的规定出发,从它们前进道对具体的总体的认识,也就是前进到在观念中再现现实。……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同时卢卡奇也批判了观念论者的谬误,亦即把现实当作观念之中的综合结果而非起点,并与现实的实际结构混为一谈。庸俗唯物论者,包括伯恩施坦在内的现代表征,也只是仅仅诉诸日常的、直接的直观,因而仅仅是以孤立的、抽象的视角而非总体的、历史的视域去解释事实。卢卡奇批判这种纯粹的反思联系(Reflexionszusammenhang)“模糊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同时,“它的各种规定带有适合一切社会形态的无时间性的永恒的范畴的假象。”【58】真正的出发点,永远都是历史的、整体论的批判视域:
(第59页)马克思的名言;“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历史地了解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的出发点和钥匙。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第59页)这些区别(不同社会的不同范畴)只有在各阶段与整个社会的关系的历史总过程中才能真正辨明。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第三部分:
卢卡奇因此认为只有具体的总体才是现实的真正范畴:
(第59页)这种辩证的总体观似乎如此远离直接的现实,它的现实似乎构造得如此"不科学",但是在实际上,它是能够在思维中再现和把握现实的唯一方法。因此,具体的总体是真正的现实范畴。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修正主义及其所秉持的实证科学本身是拒绝承认研究对象自身的矛盾和对抗的,然而正是这些对抗才揭示了作为本质的社会对抗:
(第60页)自然科学的方法、一切反思科学和一切修正主义的方法论理想,都拒不承认它的对象中有任何矛盾和对抗。……但是我们认为,就社会的现实而言,这些矛盾并不是对现实的科学理解还不完全的标志,而是相反,它们密不可分地属于现实本身的本质,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它们在对总体的认识中不会被扬弃;以致停止成为矛盾。完全相反,它们将被视为必然产生的矛盾,将被视为这种生产制度的对立的基础。如果说理论作为对总体的认识,为克服这些矛盾、为扬弃它们指明道路,那是通过揭示社会发展过程的真正趋势。因为这些趋势注定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来真正扬弃社会现实中的这些矛盾。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对于历史本身而言,如果不通过辩证法将历史理解为一个整体的、统一的进程,那么历史本身就会仅仅是片面的、抽象的,其基础概念也是充满矛盾的(比如孔德、斯宾塞的抽象社会学),由此建立的“历史哲学”本身也是与历史现实本身存在距离,因而成为了方法论上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便会如同西斯蒙第或者蒲鲁东一样,“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了同等数量的独立社会”。(《哲学的贫困》)【62-63】因而马克思和卢卡奇都反对把社会生产机制中的各个机制孤立地抽象地加以对待,而是应当回归“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当然,这种“多重决定论”的各个对象决不可能是不变化的:
(第63-64页)我们所说的相互作用必须超出本来不变化的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必须在它同整体的关系中走得更远∶ 因为这种关系决定着一切认识客体的对象性形式(Gegenständlichkeitsform)。与认识有关的一切实质变化都表现为与整体的关系的变化,从而表现为对象性形式本身的变化。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就此,现实本身除了社会的总体过程以外就什么也不是;那些“规律性”的现实与认识客体无非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第64页)所以一切社会现象的对象性形式在它们不断的辨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始终在变。客体的可知性随着我们对客体在其所属总体中的作用的掌握而逐渐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只有辩证的总体观能够使我们把现实理解为社会过程的原因。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第65页)所以,认识现象的真正的对象性,认识它的历史性质和它在社会总体中的实际作用,就构成认识的统一不可分的行动。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因而这种辩证法的总体性威力,自然能够破除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假象:
(第65页)这种掩盖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环境,尤其是经济范畴,以对象性形式直接地和必然地呈现在他的面前,对象性形式掩盖了它们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范畴这一事实。它们表现为物以及物和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当辩证方法摧毁这些范畴的虚构的永存性后,它也摧毁了它们的物化性质,从而为认识现实廓清了道路。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由此,任何一种经济范畴实际上都“揭示人和人之间的一定关系”【66】;即使“纯”经济范畴能够揭示历史的横断面,但是其本身却是从人的关系中产生并对改造人之关系起到反作用的:
(第66页)这就是说,科学想了解的一定的经济总体的生产和再生产,必定变成一定的社会总体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纯"经济自然被超越,尽管这不是说我们必须求助下任何超验的力量。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第四部分:
(第67页)然而,这种自我设定,自我生产和再生产,就是现实。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这是对于现实的黑格尔式表述,历史唯物主义和黑格尔也都将理论作为现实的自我开展与自我认识。但黑格尔以及康德费希特的后继者都未能“真正克服思维和存在、理论和实践、主体和客体的两重性。”【67】黑格尔据此实际上是对于与自己根本不同的材料的认识,因而并未真正超越康德,并未把这种材料理解成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黑格尔由此创造了一种概念神话,认为真正的运动已经被绝对精神完成了,其历史的进程也只是在哲学家事后的回溯中出现在意识和思辨活动中里想象而已。【68】
(第68-69页)他把黑格尔哲学中的历史倾向推到了它的逻辑的顶点;他把无论是社会的还是社会化了的人的一切现象都彻底地变成了历史问题,因为他具体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基础,并使之全面地开花结果。他以他自己发现的、井且系统地阐述过的这一尺度求衡量黑格尔的哲学,发现它太不够份量。马克思从辩证法中清除掉的"永恒价值"的传奇性残余基本上同反思哲学(Reflexionsphilosophie)同属一类,黑格尔殚精竭虑同这种哲学斗争了一生,他曾用他的整个哲学方法,过程和具体总体、辩证法和历史与之相对抗。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是黑格尔自己对康德和费希特的批判的直接继续和发展。①因而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产生了马克思的辩证方法,它坚持不懈地继续了黑格尔竭力要做而未能具体做到的事情。另一方面,也留下了著作体系的尸骸,供追腐逐臭的语文学家和体系炮制者去分享。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黑格尔和马克思是在现实的问题上分道扬镳的,而黑格尔因为仍然禁锢于“思维和存在、形式和内容的两重性中”,因而他对于内容的“特殊性污点”依旧抱有一定的反感态度;其最后的表面综合也终究只是面向过去而非未来。【69-70】
然而事实上,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因而这便破除了以绝对精神为其最后辉煌的历史上的一切神话形式:
(第70-71页)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中,那种"向来就存在,只不过不是以理性的形式出现" 的理性,通过发现它的真正根据,即人类生活能据以真正认识自己的基础(即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笔者注),而获得了理性的形式。这就最后实现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纲领,尽管以牺牲他的体系为代价。黑格尔强调说,自然界的"变化是循环往复地进行的,总是重复同样的东西", 与此相反,历史上的变化"不只是发生在表面上,而且发生在概念中。被改正的是概念本身"。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第五部分:
卢卡奇重新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亦即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也只有通过这一出发点,任何意义上的联系才能被归为一个实践而非单纯理论的问题;尽管人们对于存在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实体性的层面之上,但是这却也为实践本身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第71页)只有当存在的核心表露出是社会的过程时,存在才能被看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虽然是至今未意识到的产物,而这种活动本身又会被看做是对改变存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纯粹的自然关系或被神秘化为自然关系的社会形式在人面前表现为固定的,完整的、不可改变的实体,人最多只能利用它们的规律,最多只能了 解它们的结构,但决不能推翻它们。但是这种对存在的看法也在个人的意识中创造了实践的可能。实践成了适合于孤立的个人的行动方式,成了他的道德规范。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就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要求将“感性”、“客体”、“现实”都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人由此应当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同时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71-72】而在资本主义之中:
(第72页)资本主义既摧毁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时空壁垒,也摧毁了不同等级(Stände)之间的法律屏障。在资本主义世界里,表面上人人平等;直接决定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经济关系日益消失。人成了本来意义上的社会存在物。社会对人说来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现实。因此,只有在资本主义下,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才能认识到社会是现实。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因此,对于迫切地需要认识到自身的阶级地位的无产阶级而言,认识社会本身就成了生死攸关的议题:
(第72-73页)因此,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只不过是无产阶级的社会历史地位的另一面。在它看来,自我认识和对总体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同时既是自己认识的主体,也是自己认识的客体。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的本质与无产阶级“实践的和批判的”活动也是分不开的:它们都是社会的同一发展历程的环节。【73】接受现实的唯物辩证法也就意味着深入到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去:
(第74页)因此,由辩证方法提供的对现实的认识同样也是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分不开的。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在双重的意义上是历史的产物:
(第75页)第一,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形式的、客观的可能,只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的确(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出现了,并且因为认识社会现实的主体和客体发生了变化。 第二,这种形式的可能只是在无产阶级的发展进程中才变成了实际的可能。如果说历史的意义只有在历史过程本身中才能找到,而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可以在强加于拒不服从的材料身上的先验的、神话的或道德的意义中找到,这就必须先有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地位的无产阶级,即比较先进的无产阶级,因而也必须先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前期。 这条发展道路是从空想到对现实的认识,从工人运动最初的伟大恩想家规定的先验目标到1871 年公社清楚了解的"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新社会的因素"。这是从"与资本主义对立的阶级"到"自 为的"阶级的道路。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进而,卢卡奇批判了修正主义者将运动本身与最终目标相分开的错误举动,而真正的最终目标就应该是“被视为过程的社会整体”本身,“由于这种关系,斗争的各个环节获得它的革命意义。”【76】而一旦诉诸一种坚持“自然的”存在基础的尝试,那么:
(第76-77页)就会在行动的主体与展开行动的"事实"背景之间造成一条鸿沟,使他们像不可调和的严格的原则那样彼此对立。那时将不可能把主观的愿望或决定强加于客观的事实或在事实本身中找出行动的指针。要"事实"完全正确无误地赞成或反对一定的行动方针,这种情况过去未存在过,现在或将来也不可能存在。愈认真地对事实进行考察(单独地、直接地考察),它们就愈不那么明确地指向任何一个方向。不言而喻,纯主观的决定将被"按照规律"自动行动的未被理解的事实的压力所粉碎。所以正是在行动问题上,看来辩证法是能给行动指明方向的认识现实的唯一方法。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在这个意义上,不仅无产阶级及其发展的自我认识本身就是对于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同时,在对于社会环节以及整体的考察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最终目标倾向的出现,只不过这个目标不是作为一个理想,而是作为一个现实且真实的环节。【76-77】
当然,这一任务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局部环节与整体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加剧,而使得通向意识的道路愈发艰难险阻。
(第77-78页)因此,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即战胜修正主义和空想主义,决不可能是一芳永逸地打败各种错误倾向。这是一场反复进行的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思想的无形影响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正统决不是守护传统的卫士,它是指明当前任务与历史过程的总体的关系的永远警觉的预言家。因此,《共产党宣言》 中关于正统派及其代表即共产党人的任务的论述并未丧失其意义和价值∶"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全文毕】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