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贯穿了必须恢复被第二国际的领袖们所遗忘和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哲学意义的思想。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后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的范畴”、“历史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物化”等一系列概念、表述并使“阶级意识问题”在本书中占据相当主要的地位。
目录 · · · · · ·
序言(1922)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
阶级意识
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Ⅰ.物化现象
Ⅱ.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
Ⅲ.无产阶级的立场
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
合法性和非法性
对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评意见
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
人名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所有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像列宁说的那样,成立“一种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之友协会”。44 马克思的问题是要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理解他的方法和他的体系,并表明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必须加以保持。在黑格尔那里则正好相反,这里的任务是要把各种各样相互交叉而且有时是相互尖锐矛盾的倾向分离开来,以便把黑格尔思想在方法论上富有成果的东西作为对现在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拯救出来。这种富有成果和力量比许多人想象的更大。在我看来,我们愈能够有力地把这个问题具体化,这种富有成果和力量就能看得愈清楚,当然为此必须更好地了解黑格尔的著作(需要补充这一点是有点过分,但必须作此补充)45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4页 -
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所有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需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 条 )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细读《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合法性和非法性》《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等篇并做笔记,按卢卡奇在前言中推荐的阅读顺序排列。 译序 由卢卡奇1919年到1922年在党的工作岗位上为革命运动的理论与组织问题写下的八篇文章。专门为结集... (展开)> 更多书评 26篇
-
“但是这种表面现象是一种必然的表面现象,也就是说,个人在实践中和思想上同社会的直接接触,生活的直接的生产和再生产——在这方面对个人来说,所有的物的商品结构和它们的“(伪)自然规律性”,却是某种现成碰到的东西,某种不可取消的已有之物——只能以孤立的商品所有者和孤立的交换行动这种形式来进行。” ps:尽管我不相信卢卡奇所设置的元主体:无产阶级才具有(或曰一定具有)改变社会结构,即消除这种物化的能力。但...
2021-06-21 01:05:36 6人喜欢
“但是这种表面现象是一种必然的表面现象,也就是说,个人在实践中和思想上同社会的直接接触,生活的直接的生产和再生产——在这方面对个人来说,所有的物的商品结构和它们的“(伪)自然规律性”,却是某种现成碰到的东西,某种不可取消的已有之物——只能以孤立的商品所有者和孤立的交换行动这种形式来进行。”
ps:尽管我不相信卢卡奇所设置的元主体:无产阶级才具有(或曰一定具有)改变社会结构,即消除这种物化的能力。但我也不相信仅仅是思想者或理论家的反思与“回忆”或微观反抗就可以超越社会结构——这正是让“后现代”这一本就不明确的概念莫名背锅的虚假革命唯意志论。“既然它们是历史性的产生,那么它们就能被政治性的摧毁”,集体的政治反抗依然不可或缺。
回应 2021-06-21 01:05:36 -
Śamatha (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所有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像列宁说的那样,成立“一种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之友协会”。44 马克思的问题是要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理解他的方法和他的体系,并表明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必须加以保持。在黑格尔那里则正好相反,这里的任务是要把各种各样相互交叉而且有时是相互尖锐矛盾的倾向分离开来,以便把黑格尔思想在方法论上富有成果的东西作为对现在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拯救出来。这种富有成果和力量比许...2018-11-19 19:27:37 6人喜欢
所有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像列宁说的那样,成立“一种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之友协会”。44 马克思的问题是要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理解他的方法和他的体系,并表明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必须加以保持。在黑格尔那里则正好相反,这里的任务是要把各种各样相互交叉而且有时是相互尖锐矛盾的倾向分离开来,以便把黑格尔思想在方法论上富有成果的东西作为对现在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拯救出来。这种富有成果和力量比许多人想象的更大。在我看来,我们愈能够有力地把这个问题具体化,这种富有成果和力量就能看得愈清楚,当然为此必须更好地了解黑格尔的著作(需要补充这一点是有点过分,但必须作此补充)45 引自 序言(1922) 回应 2018-11-19 19:27:37 -
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所有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需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
2019-02-22 10:58:08 5人喜欢
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所有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需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 引自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正统仅仅是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论点。
回应 2019-02-22 10:58:08
-
“物化”也是贯穿《历史与阶级意识》全书的一个中心概念。它是指人的活动、他自己的活动成了对他说来是客观的和对立的东西。这种对立既有客观的方面,也有主观的方面。客观的方面是,出现了一个事物及其关系(商品及其在市场上的运动)的世界,它们的规律的确能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但是人们不能加以改变。主观的方面是,人自己的活动、他的劳动成了与它对立的客体,这个客体服从于支配社会的客观自然规律,但是对人说来是异己的。
2015-09-11 15:25:34
-
Śamatha (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所有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像列宁说的那样,成立“一种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之友协会”。44 马克思的问题是要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理解他的方法和他的体系,并表明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必须加以保持。在黑格尔那里则正好相反,这里的任务是要把各种各样相互交叉而且有时是相互尖锐矛盾的倾向分离开来,以便把黑格尔思想在方法论上富有成果的东西作为对现在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拯救出来。这种富有成果和力量比许...2018-11-19 19:27:37 6人喜欢
所有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像列宁说的那样,成立“一种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之友协会”。44 马克思的问题是要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理解他的方法和他的体系,并表明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必须加以保持。在黑格尔那里则正好相反,这里的任务是要把各种各样相互交叉而且有时是相互尖锐矛盾的倾向分离开来,以便把黑格尔思想在方法论上富有成果的东西作为对现在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拯救出来。这种富有成果和力量比许多人想象的更大。在我看来,我们愈能够有力地把这个问题具体化,这种富有成果和力量就能看得愈清楚,当然为此必须更好地了解黑格尔的著作(需要补充这一点是有点过分,但必须作此补充)45 引自 序言(1922) 回应 2018-11-19 19:27:37 -
柚桉桤 (不要失仪温柔到最后来)
合理的客体化掩盖了物(质和物质的)直接物性,消灭了原来的真正的物性;各种使用价值毫无例外表现为商品时,他们获得了一种新的客观性,新的物性。“私有财产不仅使人的个性异化,也使物的个性异化。”如土地对土地占有者来说只有地租的意义,土地可以失去这一特定但不失去它的任何内部固有的特性如肥力,这一特性的程度以至于其存在都取决于社会关系,不依赖于个别土地占有者。 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人们同满足自己现实需要的真正...2018-11-28 17:14:07
合理的客体化掩盖了物(质和物质的)直接物性,消灭了原来的真正的物性;各种使用价值毫无例外表现为商品时,他们获得了一种新的客观性,新的物性。“私有财产不仅使人的个性异化,也使物的个性异化。”如土地对土地占有者来说只有地租的意义,土地可以失去这一特定但不失去它的任何内部固有的特性如肥力,这一特性的程度以至于其存在都取决于社会关系,不依赖于个别土地占有者。
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人们同满足自己现实需要的真正客体之间的关系逐渐消失得无法觉察和无法辨认了,这些关系必然成为物化意识的社会存在的真正代表。从物化的意识看来,可计算性样式必然成为这种商品性质真正直接性的表现形式。商品性根本不力求超出这种形式之外,相反力求通过“科学地加强”这里可理解的规律性来坚持这种表现形式,并使之永久化。
马克思《资本论》:社会关系最终成为一种物即货币同它自身的关系。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作为资本本身提供利息;利息原是利润即执行职能的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却反过来表现为资本真正的果实,表现为某种本原的东西。转化为企业收入的利润却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附加进来增添进来的东西。资本的拜物教形态和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已经完成。生产关系最高度的颠化和物化,把资本说成是价值和穿凿价值的独立源泉,利润的源泉再也看不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也离开过程本身而取得了独立的存在。
物化现象同它们存在的经济基础,同它们的真正可理解性的基础的这种分离,由于下面这种情况而变得较为容易:要使资
(法律国家)
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是:在合理技术基础上的严格合理的劳动组织,没有一个地方是在这种结构不合理的国家制度内产生的,而且也决不可能在那里产生。➡它们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产生出来,在这里,法官像在具有合理规律的官僚国家中那样或多或少是一架法律条款自动机器,投进去案卷、放入必要的费用、吐出或多或少具有令人信服理由的判决:因此,法官行使职责至少大体上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其动机和效果都同上提到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生活的各种法律调节逐渐合理系统化。
要求系统化,要求抛弃经验、传统、材料限制、就是要求精确的计算,另一方面,作为固定的系统同社会生活的个别事情相对立。
合理计算的本质最终是——不依赖于个人的“任性”——以认识到和计算出一定的事情的必然的,有规律的过程为基础的。而人的行为仅限于对这种过程成功的可能性作出正确的计算(仅限于通过保护装置、采取防御措施等等)灵活避免发生干扰性的“偶然事件”,而不企图通过运用其他“规律”来干预过程本身(如保险事业等等)。
工人——个别机器;企业家——一定类型的机器发展;技术员——科学的状况和它在技术上运用的有利可图,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意味着量的区别,不直接是意识结构上的质的区别。
只有在这种联系中,现代官僚统治的问题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下层的官僚统治完全机械化、“无聊的”劳动方式;客观方面越来越强烈地按照正式和合理化的方式处理所有问题,越来越厉害的同官僚处理方式具有的“物”的质和物质本质相分离。分工中片面的专门花越来越基情发展,破坏了人的人类本性。//工人的劳动力同他的个性相分离,变成一种物,变成在市场上出卖的对象,这种情况在这里也发生,区别仅仅在于,不是所有的精神能力都收到机械化的压抑,而是只有一种能力(或一系列能力)被与整个人格分离开来,被与它相对立地客体化,变成一种物、一种商品。
分工像在实行泰罗制时侵入“心灵领域”一样,这里侵入了伦理领域。
在新闻领域,正式主体性本身,即知识、气质、表达能力,变成了一架按自身规律运转的抽象的机器,它既不依赖“所有者”的人格,也不依赖于被处理的各种对象的客观-具体的本质,新闻工作者们“没有气节”,出卖他们的信念和经验,这些只有当作资本主义物化的极端表现才能被理解。
商品关系在人的整个意识上留下它的印记:
世界的这种表面上彻底的合理化,渗入人的肉体和心灵的最深处,在它自己的合理性具有形式特性时这到了自己的极限,就是说,生活的各个孤立方面的合理化,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形式上的规律,虽然直接地和表面看来归入一个有普遍“规律”的统一系统,但这些规律的内容所依据的具体方面,会使这种规律系统实际上显得缺乏联系,局部系统的相互联系是偶然的,这些局部系统相互之间表现出比较大的独立
物化现象的总结:物化是资 本主义社会中个体的普遍命运。首先,对经济生产的 合理化必然要求着对其他相关领域的合理化。之所以 会有此必然要求,是因为没有后者,经济领域的合理化过程就无法产生实际效果。其次,劳动力成为商品 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生产领域,它同时发生在政治、军 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借助于韦伯对现代官僚制度的 论述,卢卡奇再次强调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已经发生在 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职业活动领域中。在此前提之下,合理化的原则已经成为规定着整个社会的普遍原 则。最后,直观的态度已经不再局限在工人身上。当现代官僚制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时,各个不 同领域的职业从业者们对于日益合理化的外部生活都 会产生同样的直观的态度。在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第二自然的问题就被更直接地表现为我们被束 缚在一个彻底合理化了的系统之中。对于处在该系统 中的每个个体来说,只有被不断重复着的自我客体化 的过程,没有黑格尔意义上的自由( 既没有任何主观规 定意义上的自由,也没有追求特殊性的自由) 。
带来危机:
----------------其实蕴含着结构性的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结构是以以下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一方面,一切个别现象中存在着严格合乎规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总过程却具有相对的不合理性。
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即使在最正常起作用时也是偶然的,因此那种假象,即似乎整个社会生活都服从于一种“永恒的、铁的”规律,这种规律又区分为各个别领域的不同的特殊规律,必然显出其假象的原形。
当社会的确切的、合理的、合乎规律起作用的形态也同个别现象的合理性相符合时,不同商品所有者的竞争就不可能了。支配整体的某种“规律”,只是这种“规律”一方面必然是相互独立的个别商品所有者独立活动的“无意识的”产物,因此是相互作用的各种“偶然性”的规律,而不是真正合理组织的规律。另一方面,这种规律不仅能超脱个人的意志而起作用,而且它也绝不是完全地和相应地可被认识的。
重点:这种分工破坏了任何一个有机统一的劳动过程和生活过程,把它分解成它的各种组成部分,以便让再精神上和肉体上特别适合于这些组成部分的“专家”,以最合理的方式来完成这些合理的和人为分开的局部职能。但是,各种局部职能的这种合理化和鼓励话产生的必然结果是,他们中的任何一种职能都是独立的,并倾向于自行负责、根据自己特长的逻辑、不依赖于社会其他局部职能(或它所归属的社会那一部分的职能)地使自己进一步改进。
越来越合理化的分工增长,“专家们”对职业和地位等等的兴趣也就越强烈。这种分离运动并不局限于一定领域的一些部分。
回应 2018-11-28 17:14:07
-
思想资料:马克斯·韦伯对合理化原则的批判和现代问题的关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思想;马克思的阶级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在关联 一、论抽象劳动的范畴 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规定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根本的质的规定性是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社会) 商品形式——物化: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本身获得了物的性质(自律、理性) 商品形式的客体:劳动产品——商品 商品形式的主体:实际发生的劳动已然是抽象...
2022-06-17 15:19:30
思想资料:马克斯·韦伯对合理化原则的批判和现代问题的关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思想;马克思的阶级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在关联
一、论抽象劳动的范畴
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规定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根本的质的规定性是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社会)
商品形式——物化: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本身获得了物的性质(自律、理性)
商品形式的客体:劳动产品——商品
商品形式的主体:实际发生的劳动已然是抽象的,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
历史:手工业——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劳动分工(专业化——机械化),使每个劳动客体之间并无差别
原则:合理化——通过定量化分析来调节、安排的过程,不可定量化的主体与客体都会被剔除,这意味着所有的感性都是错误的源泉
工人本身的直观态度(自动的、合规律的过程)——劳动时间的空间化(劳动时间决定一切)
结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完全交给了自律和理性的过程,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孤立,这成为所有人的普遍命运
二、论物化意识
虽然物化意识来源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形式,但是这样的物化意识参与并塑造着整个物化现象
物化意识最规定的特征:
直接性——我们的意识只能够停留在我们和对象在这个商品社会中所直接呈现出的新的商品性质
普遍性——物化是所有人的普遍命运
对象:形式(商品性质)/内容(被过滤,无产阶级无法洞察)
结论:这个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是以合理化原则为原则的,但在根本意义上是非理性的,它过滤了大量与形式有关的内容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不能被打开,就不能得到总体性的生活全部
三、辩证法与革命
问题:
马克思继承并超越了黑格尔的思想,这意味着什么?
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为什么不是纯理论的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内容”的辩证法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难题:我们似乎从自然当中被解放出来,但我们依然被束缚在所谓的“第二自然”,即物一样的世界——卢卡奇:非理性内容的难题,生活是否可以完全由理性消解
回顾:
康德——“物自体”为理性划界
理性无法把握全部的生活内容
作为总体的生活与我们之间隔着无穷的距离
“物自体”的存在是因为物化——商品拜物教的物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无法认识到“物自体”,而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象
一种出路:实践的道路——人关于生活的所认识出来的一切东西,人的概念,人给出的形式必须直接源自生活的内容
黑格尔——康德的道路被落实为关于内容的辩证法
概念是具体的概念
——如何理解我们是生活的主体:人之为主体不在于人实现占空了一切,而在于人与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能够拥抱世界获得内容,即实体成就有具体内容的主体的道路
卢卡奇:这是一条历史总体性的道路
历史的释义:在面对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中,总能把它们纳入到对生活的总体性的理解当中
德国古典哲学在根本意义上是一种停留在直观水平上的物化意识,生活的难题不能在哲学里解决
四、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总体性”辩证法
直接现实性——直接现实性的结构(中介)——客观现实性
“物”打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劳动时间:从量(人可以被量化为时间)到质(由于量化的规定性不唯一,人也可以从这种量化中解放出来,也可以拒绝这种量化)的跳跃
具体辩证法的展开
工人已经开始从意识(对自我的理解和对其他的理解是在同一水平上的)的主场转变为自我意识(是这个对象成为我的对象,把它看作生活的一个环节)的立场
意识——自我意识
个体意识——阶级意识
阶级: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的自我认识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是实践,这样一条道路应该是总体性的道路,资本已经将物化的问题带来人间,只能走总体性的阶级道路
“被赋予的意识”——民粹主义、先锋队
回应 2022-06-17 15:19:30 -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he Marx manuscript all the idealist prejudices of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were swept to one side. It is undoubtedly true that I could have found ideas similar to those which now had such an overwhelming effect on me in the works of Marx that I had read previously. But the fact is that this did not happen, evidently because I read Marx in the light of my own He...
2021-11-28 19:02:25 1人喜欢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he Marx manuscript all the idealist prejudices of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were swept to one side. It is undoubtedly true that I could have found ideas similar to those which now had such an overwhelming effect on me in the works of Marx that I had read previously. But the fact is that this did not happen, evidently because I read Marx in the light of my own Hegelian interpretation. Hence only a completely new text could have such a shock effect. ... However that may be, I can still remember even today the overwhelming effect produced in me by Marx's statements that objectivity was the primary material attribute of all things and relations. This links up with the idea already mentioned that objectification is a natural means by which man masters the world and as such it can be either a positive or a negative fact. By contrast, alienation is a special variant of that activity that becomes operative in definite social conditions. This completely shattere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what had been the particular achievement of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引自 新版序言(1967) 回应 2021-11-28 19:02:25 -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概念叫作“被赋予的阶级意识( Zugerechnetes Klassenbewusstsein),他给它下的定义是“变成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或“人们在特定生活状况中,如果对这种状况以及从中产生的各种利益能够联系到它们对直接行动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予以完全把握,就可能具有的那些思想、感情等等”。他还强调指出,这种阶级意识“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总...
2021-10-17 13:59:53 2人喜欢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概念叫作“被赋予的阶级意识( Zugerechnetes Klassenbewusstsein),他给它下的定义是“变成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或“人们在特定生活状况中,如果对这种状况以及从中产生的各种利益能够联系到它们对直接行动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予以完全把握,就可能具有的那些思想、感情等等”。他还强调指出,这种阶级意识“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行动归根到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オ能加以认”。可见,在卢卡奇看来,阶级意识是一种客观的可能性,是无产阶级的历史利益的合乎理性的表达;它不是超验的东西,而是阶级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实践的产物。 引自 新版序言(1967)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水平的差异必然造成先锋队与群众之间的差距。但是真正共产党的组织实践必须建立在党和非组织群众的生动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党的作用正是在于不断使阶级在尽可能更高的水平上达到统一。共产党不应该以宗派的方式代替无产阶级去行动,而必须设法通过阶级的行动去推进群众的阶级意识的真正发展。 引自 新版序言(1967) 党并不存在,党在生成。 引自 新版序言(1967) 回应 2021-10-17 13:59:53 -
社会批判理论,抽掉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根本,也就否定了历史必然性以及工人阶级这一历史主体的客观基础。 折中主义的错误就在于不分主次、层次的面面俱到,实际上,马克思超越唯心主义是本体论层面,而超越旧唯物主义是认识论层面,不能加以混淆。 只有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本原地位,实践动才不只是主体活动的外化,而是“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才是真正对象性的“感性活动”;实践的过程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
2021-10-16 15:41:49
社会批判理论,抽掉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根本,也就否定了历史必然性以及工人阶级这一历史主体的客观基础。 引自 新版序言(1967) 折中主义的错误就在于不分主次、层次的面面俱到,实际上,马克思超越唯心主义是本体论层面,而超越旧唯物主义是认识论层面,不能加以混淆。
只有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本原地位,实践动才不只是主体活动的外化,而是“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才是真正对象性的“感性活动”;实践的过程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统一,历史选择性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オ能一致起来;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才具有现实基础,实践规律才能成为客观的历史规律。 引自 新版序言(1967) 用主客体的实践关系取代人和自然的关系,用所谓的反对“主客二分”而取消自然界的客观自在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离。
对象化是人们借以征服世界的自然手段,其基础在于“对象性是一切事物和关系的基本物质属性”;而异化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现象,是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形态并随之兴亡。 引自 新版序言(1967) 卢卡奇没有把对象化和异化区分开来。
在卢卡奇看来,客体化的个人失去了他作为人的本质,必然导致主客体关系的根本颠倒,于是,包括社会在内的“自然”(客体)对于他就具有了双重的意义:其一,它越来越成为独立于人的、纯客观的对象。表现为“一方面,人的所有关系(作为社会行为的客体)越来越多地获得了自然科学概念结构的抽象因素的客观形式即自然规律抽象基础的客观形式,另一方面,这个行为的主体同样越来越对这些一一人为地抽象了的过程采取纯观察员纯试验员的态度。”2所以,科学抽象和客观知识成为他的事实依托。其二,它越来越成为人们不断追求而又难以企及的理想境界。克服人的本质二重化的努力,被归结为一种价值追求。“这时自然就意味着真正的人的存在,意味着人的真正的、摆脱了社会的错误的令人机械化的形式的本质:人作为自身完美的总体,他内在地克服了或正在克服着理论和实践、理性和感性、形式和内容的分裂”。它越来越成为客体化个人的价值依托。然而唯其如此,客体化的个人决然摆脱不了人的异化,改变不了物化的社会结构。 引自 新版序言(1967) 他从阶级地位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论述了这种历史的必然。从阶级地位看,一方面,无产阶级虽然与资产阶级同处在物化的社会结构中,但与资产阶级不同,无产阶级在异化中处于被否定的方面,因而不存在资产阶级那种虚假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同一性,它的阶级利益决定了其必须超越物化的社会结构。另方面,无产阶级认识现在也就认识了历史,因而具有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的同一性;无产阶级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世界,因而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具有超越物化的现实可能。从思维方式上看,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中,不断地超越了客体化的个人而组织成为阶级,不断地涉及了从量到质的骤变而逐步了解社会的本质。这充分说明,“无产阶级地位的特殊性的基础是,对直接性的超越这时具有一种一一不管从心理学上来说是自觉的,还是暂时是不自觉的朝着社会总体前进的意向”。 引自 新版序言(1967) ↑
卢卡奇关于阶级意识的认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失误:
他们必定要割裂坚持与创新、体系与方法的辩证关系,其突出表现就是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观点上的连贯性,而仅把方法与创新视为其本质。 引自 新版序言(1967) 他们在实践观上的失误之二,是将实践的革命批判本性和直接现实性品格加以割裂。 引自 新版序言(1967) 他们在实践观上的失误之三,是实践主体自身的割裂,具体说来,他们从马克思的以产业工人为基础的整体工人阶级观上倒退了。 引自 新版序言(1967) 回应 2021-10-16 15:41:49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4 )
-
The MIT Press (1972)9.6分 52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09)9.0分 114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8)9.5分 70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1989)8.4分 2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豆瓣五星图书【哲学】 (爱玛·包法利)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商务印书馆 (彼岸)
-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类(桔黄色) (无线火车)
- 商务印书馆学术书单行本——五颜六色 (休小谟)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坚强海的豹君 2018-12-14 00:05:12
Lukacs经典之作,虽然后来他自己也承认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绝对是里程碑式之作。不仅呼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绝对的理论而只是一种方法,还在《巴黎手稿》未被发现之前就通过《资本论》中"商品—人"的辩证关系中分析得出了"物化"的概念。所谓的阶级意识也即告诫无产阶级要对历史拥有总体性的认识,否则只能是幼稚的无担纲力的阶级。另外,卢卡奇明显受到了韦伯的影响,对其物化概念也产生了... Lukacs经典之作,虽然后来他自己也承认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绝对是里程碑式之作。不仅呼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绝对的理论而只是一种方法,还在《巴黎手稿》未被发现之前就通过《资本论》中"商品—人"的辩证关系中分析得出了"物化"的概念。所谓的阶级意识也即告诫无产阶级要对历史拥有总体性的认识,否则只能是幼稚的无担纲力的阶级。另外,卢卡奇明显受到了韦伯的影响,对其物化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帮助,这或许就是两位Marks的历史"相遇"吧。 (展开)
1 有用 淡若苦行僧 2015-08-24 11:04:42
好书,虽然没有特别看懂;但是我预期未来写很多工作论文会使用到这本书的。
1 有用 Clannad 2021-07-03 15:09:08
费了很多功夫的书,细读了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然后又比对了卢卡奇的物化和其晚期提出的异化,最后想了很久物化和《存在与时间》以及《演讲与论文集》之间的关联。
1 有用 Lassophoy 2020-07-23 22:18:38
创造性地误读了马克思,并走向了韦伯。
3 有用 芳煙 2020-10-26 00:04:47
抽了几个章节出来读,物化那一节还是蛮精彩的。总体而言有些繁琐,不够简明。
0 有用 诗凛 2022-06-29 14:40:10
太晚读到了,最被低估的可能是《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
0 有用 Mlmtazd 2022-06-25 00:32:01
重演主奴辩证法,确立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比较关键。
0 有用 以心电信 2022-06-19 13:53:47
3.5
0 有用 __ 2022-06-04 21:22:14
历史的观念和整体的观念确实有重要意义。但是总感觉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论述里有问题,但又说不出来哪里有问题。 对象化、物化、异化内涵确实不一样。对象化是生存必备能力,物化、异化才是社会产物。
1 有用 木衫 2022-06-04 18:45:55
把卢卡奇划分成西马过于粗暴,卢卡奇的理论底色仍然很具有正统性色彩。卢卡奇在本书中追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上的总体性(本体论的总体性易成为一种极权主义,这也就批评了《自然辩证法》中的恩格斯)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卢卡奇试图达成欧洲共产党与十月革命后的布尔什维克地位上的平等与团结的目的论。鉴于这方面的同路人科尔施也做了很多理论努力,但最终在党内斗争中玩脱了(指被德共开除党籍),所以卢卡奇在写完本书... 把卢卡奇划分成西马过于粗暴,卢卡奇的理论底色仍然很具有正统性色彩。卢卡奇在本书中追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上的总体性(本体论的总体性易成为一种极权主义,这也就批评了《自然辩证法》中的恩格斯)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卢卡奇试图达成欧洲共产党与十月革命后的布尔什维克地位上的平等与团结的目的论。鉴于这方面的同路人科尔施也做了很多理论努力,但最终在党内斗争中玩脱了(指被德共开除党籍),所以卢卡奇在写完本书后自我批评材料写了很多,不过把这种理论影响保留了下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卢卡奇后来也时常攻击这本书,维护斯大林,就能看出西马远不能与卢卡奇相比。卢卡奇懂得什么才具有真正的现实力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