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编 府兵制国家论 第五章 府兵制国家论
北魏瓦解以后,东西两魏及继其后的北齐、北周相互争夺霸权,最后取得胜利的是西魏、北周的关陇系国家,而这就为隋唐帝国奠定了基础。首先,西魏乘梁末内乱之际,从南朝手中夺得长江中游及上游。然后是北周讨平北齐,成功地控制了整个华北。 到北周末,与其相敌的只剩下盘踞于长江下游的陈王朝。因此隋要统一全国,只要击倒陈朝就足够了。 重新统一中国的霸业完成于西魏、北周、隋、唐这一系列关陇系国家群,而非只隋朝一个国家。从时间来说,西魏王朝成立的535年到唐朝基本平定内乱,前后历九十年,这段时期应视为是唐王朝三百年历史的前史。 引自 第五章 府兵制国家论 国家是沉淀在历史底部的社会能量喷出地表后所形成的一种构造。 通过对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把握住国家性质的。 针对国家制度的某个部分进行种种静态的议论不如虚心地沿着史书的记述去探求国家形成的巨大脉络,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接近真实的映象 引自 第五章 府兵制国家论 唐代府兵制由中央十二卫与置于地方的折冲府之间的统属关系构成,它从尚书省一府、州一县的民政系统中完全独立开来。前汉兵制的特点是中央军由南北二军构成。南军兵士由出身郡的尉率领,在全国则由九卿之一的卫尉统领;北军由中尉担任指挥,从军事上辅佐首都一带的长官亦即内史。前汉的南北军制度显示出当时的行政与军事在机构上还没有完全分化。与此相比,唐制中的民政与军事在机构上的分离,应该说反映出了兵民分离的迹象。 引自 二 府兵制与兵民分离 宋代禁军基于佣兵制,而其起源当来自唐代的节度使之兵。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府兵制的兵源提供日趋困难,于是从客户之中募以为兵。在唐代,由于农村的变化导致了众多非农业人口的出现,政府于是改革以农民为对象的兵役及徭役制度。雇佣非农业人口使其承担役,而对农民则都课以实物及货币的租税。要之,在社会经济上出现的农民与非农民的分化成为兵农分离的基础,而这又与宋代兵制相连。与此相比较,府兵制的兵民分离是国家运营上的职能分工,即使成为兵户也还没有脱离农业生产。 引自 二 府兵制与兵民分离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将诸军军人改称侍官(显示出待遇之高,与皇帝关系之亲近),侍官之语一直沿用到唐代,到府兵制崩溃的天宝年间逐薄沦为一种蔑称。但不管怎样说,侍官这一称呼之中,凝聚了两个世纪的府兵制的历史。 引自 六 府兵制与皇权 募兵多为“豪右”层所率募的乡人。这些“豪右”层象征了当时非门阀势力的抬头,以他们为首,即便是一介的兵士也可以通过军功获得立身的机会。这种渴望提高身份的追求支撑着胡族系的新兴政权,政权方面则通过将这种能量吸收到体制之内,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的统一事业。 隋唐帝国依然是贵族制国家,此点无可否定。但,这里依据的是一种试图超越门阀与非门阀之别,可以称之为新贵族制的原理。我们看到府兵制就是帮助这种新贵族制得以成立的强大力量,甚至还可以说府兵制本身即是新贵族制的一种表现形态。所以有充分理由认为,新的门阀集团正产生于拥有这一强大力量的组织当中。 引自 七 结语
167人阅读
> 我来回应
琵琶鱼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补编 府兵制国家论 第三章 府兵制国家与府兵制
创建府兵制的西魏政权是从北魏到北周,从元氏(拓跋氏)到字文氏的一个过渡政权,这一过渡性...
-
补编府兵制国家论 第四章 西魏二十四军的成立与豪族社会
北魏瓦解的原因,就是在将胡族国家积极转变成贵族国家的过程中,未能把整个胡族社会纳人其中...
-
补编 府兵制国家论 第五章 府兵制国家论
> 查看全部1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