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家传的妙味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无以为家
歌舞伎是日本引以为豪的传统艺术,演出成员几乎都是同一家族的成员或亲戚,属于特别罕见的剧种。比如由父亲出演男主角,儿子担任“女形”,于是舞台上会出现父亲跟儿子搭讪的情形。我观看的时候总觉得“对不起”。 歌舞伎的拥趸会觉得父亲与儿子共演的爱情戏“很棒”,家人一起出演是歌舞伎的魅力之一。 正因为是和家人一起出演的剧种,所以歌舞伎不仅要看,还要持续看,才更有味道。 当歌舞伎之家的儿子以儿童角色登场时,观众会自动进入奶奶模式,大呼: “太可爱了!” 实际上,歌舞伎中出演儿童角色的不止这个家里的孩子,还有属于剧团的其他儿童演员,但观众给予这个家的儿子的掌声明显多过其他人。由此可见,观众就是来看血脉相连的演出的。 随着那个孩子的成长,观众会欣慰地笑着说: “我是看着他长大的。” 再过一段时间,孩子长成大人,一直观看他表演的观众会互相感慨: “越长越像他父亲。” “和他爷爷一模一样。” 歌舞伎的拥趸不只是在看表演,他们看的是“一家人如何传承或无法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员一家人的存在方式一直在发生变化。观看歌舞伎的意义就在于确认这样的变化。 在歌舞伎的世界里,如果不是名门之子,就没法演到好角色。虽然有少数人天赋异禀,像阪东玉三郎那样成为歌舞伎名家的养子,但基本上,只有那些生在歌舞伎世家的人才会有锦绣前程。 据说前进座这样的剧团是由反对歌舞伎界血统主义的人创办的。仅仅因为不是出身于歌舞伎世家,所以无论多努力都没法出头,自然会有人为此感到不满。这些人创办自己的剧团也无可厚非。 引自 13 家传的妙味 然而若要问:严守家族制度的保守派歌舞伎和凭实力成为明星的民主派歌舞伎,哪个更受欢迎?答案肯定是前者。后者经年累月的变化只会落得:“这个演员已经老了。”但在歌舞伎的世界里,出身于世家的男孩先是作为儿童角色初登舞台,长大成人后留下子孙,随后死去……这种家族绵延的风貌,正是保守派歌舞伎独有的。 在这一点上,对歌舞伎的鉴赏与对皇室的关注非常相似。两者都是男孩出生后几乎不可能选择其他职业的“家”。留下子嗣,让家族延续,这是他们的责任。 无论这个世界变得多么“民主”,在这样的“家”里,女人永远不可能继承家业,只能是自始至终支持男人的存在。 如今这种必须延续下去的家族变得非常稀有。像我家这样的,即便走向消亡,大家也只会轻描淡写地聊几句: “虽说这个家延续不下去了,但也没什么吧。” “不知道他们家的墓地以后要怎么处理。” …… 正因为世道变成如此,我等草民才乐于对出生在那样的家里的人评头论足。对歌舞伎演员而言,“让家族延续下去”是艺术的一部分。即使没看过歌舞伎,也可以对歌舞伎演员的花边新闻津津乐道,因为与歌舞伎这门艺术不同,“让家延续下去”这个话题谁都可以参与。 电视台曾跟踪报导过中村屋一家和成田屋一家,还定期播出纪实节目。观众们像在聊自己亲戚家的事那般议论着: “勘九郎实在太像他父亲了。” “劝玄年纪那么小,却已经表演得那么棒了。” …… 对天皇家的事也如此议论着: “浩宫殿下已经很有皇家风范了。” “悠仁殿下还是很像他父亲的。” …… 日本人谈论这些就像谈论天气一样随便。在家族越来越难以延续的时代,无论歌舞伎世家还是天皇家,给我提供的都是关于家族延续的幻想。 这样的传统家族还背负着被围观、遭批评的命运。人们会关注他们的家族经历祸与福时的强烈反差。 比如中村勘九郎一家。现在的勘九郎是第六代,他父亲是第十八代勘三郎,2012年才五十七岁就与世长辞。 第十八代勘三郎是歌舞伎界屈指可数的名角,他的过世无论对整个歌舞伎界还是对这个家族而言都是巨大的悲剧。好在那时候,他儿子勘九郎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子,所以中村屋家可以延续下去……这种祸福相随的故事令世人泪光闪闪。 引自 13 家传的妙味 还有第十一代市川海老藏,他和小林麻央结婚并生下长女后,其父第十二代市川团十郎于2013年过世。之后没多久,市川海老藏的长子出生,但很快,小林麻央患癌症过世……祸后得福,福后逢祸……家族命运在激烈的旋涡中起起伏伏。 海老藏在电视节目中曾说: “我并不想留下功绩,而想留下人。” 他所说的“人”当然包括他的弟子,但主要是他的孩子。把儿子培养成了不起的名角,让成田屋再延续三百年,这才是重中之重。与此相比,自己的功绩根本不值一提。 歌舞伎的拥趸和歌舞伎世家的拥趸都因他的这番话而感动不已。想当初,他也曾在夜半时分的西麻布跟小混混打过架,如今却能说出如此有分量、有深度的话,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自家孩子长大了”的满足感。 天皇家的祸福也是世间看客的心头好。皇室成员结婚生子时,全民狂喜。同样地,如果出现严重问题,世人的眼神和看他们家办喜事时一样闪闪发亮。 最近大家喜闻乐见的皇室话题应该就是真子公主的结婚问题吧。得知她订婚,大家都为她感到高兴:“姐姐虽然没有妹妹看上去那么耀眼,但至少好好享受了青春,太好了。”然而当她的未婚夫被曝出了各种问题,大家又都变身为七大姑八大姨,纷纷发表高论: “那种皇室成员怎么可以自由恋爱?一定要父母介绍才行。” “果然是深闺中的公主,不懂得看男人。” 还有人会对英国王室评头论足: “黛安娜王妃要是现在还活着,不知她会怎么看待眼下这个儿媳妇……” 像皇室或歌舞伎家族那样同族继承同一职业的模式如今绝非主流。一般的企业中,如果只因是同族,就让能力一般的人坐上最高职位,那家企业肯定好景不长。相反,虽然不是企业的创始人,但凭本事做到最高职位的实力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过我倒觉得,正因为如此,现在我们更应该重新认识“同族的力量”。最早是同族经营、后来把第一代创业者撤出管理层的企业一旦陷入危机,能让企业起死回生的往往是从创业者同族中挑选出的继承者,比如丰田汽车,选一个姓丰田的领导,能唤起员工的忠诚意识,给人一种“天神降临”的感觉。 日本人从古至今都不讨厌这种方式。也许是受武士时代的影响,像武士的大名家那样,歌舞伎世家、天皇家都是必须让家族延续下去的系统。如果没有子嗣,就会被没收领地,所以殿下们一定会娶个三妻四妾,拼命让家族延续。 引自 13 家传的妙味 受儒学影响的江户时代,无论是“亲”还是“君”,都是位于自己之上的存在,必须服从。我觉得这种精神已经深入日本人的骨髓。儒学还经常教人要为了忠孝而为难自己到不寻常的程度,而周围人则会对这种行为大加赞赏:“了不起!” 四十七名家臣的复仇与切腹都是为难自己的表现。他们在藩主死后长期蛰伏,终于成功复仇。其实他们明知复仇后自己必须切腹自尽,却依然决定执行。我觉得在他们的举动背后有一种“不多废话、服从上级、尽忠即可”的自我陶醉感。 之后,日本社会发生巨变。明治时代被誉为文明开化的时代,切腹和冲天辫都成为过去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越发民主化,旧家制度也随之解体。不再有所谓的“人上人”或“人下人”,以前那种绝对服从上级的意识越来越淡薄。 不过我觉得,那种想陶醉于忠孝之中的欲望依然存在于日本人心中。称呼丈夫为“主人”、凡事以“主人”为中心、对“主人”言听计从的妻子有很多。职场上也有绝对服从上司、服从工作的日本人…… 绝对服从上级的体系并不人道,却有“不需要自己去思辩”的省心部分。一门心思地服从某人,直至自我消失,这确实容易让人产生陶醉感。而在民主平等的世界中,必须时刻保持自我清醒,三思而后行。因此,日本人才会对“绝对服从上级”的往昔抱有乡愁般的情感吧。 引自 13 家传的妙味
58人阅读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3 家传的妙味
-
15“一个人”的家庭形态
日本人很不喜欢“麻烦别人”。新闻报导说,东日本大地震过后,为了不给避难的家人添麻烦,很...
-
16 假想的家庭
除了“公司里的父亲”,还有“酒吧里的妈妈(老板娘)”。老板娘会包容那些已经过了向妈妈撒...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