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章小记
本以为是本网红书,但看了几页发现作者对于人类动机剖析十分深刻,所讲的潜意识也很触动我的反思,从大脑出发,以生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类的行为。
第一章:人类一切行为的最底层逻辑便是节能,这是万亿年来为了生存所刻进基因里的本能,因此人类想要做任何一件改变的事情,所需要克服的最大阻力也便是来自大脑对能源的节约。人类善于处理熟悉的事情,遇到陌生的环境倾向于逃避,本质上是因为接受新的信息需要更多的思考,而思考带来的便是能源的消耗。其次便是人类倾向于稳定,但是我认为稳定与节能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当工作趋于稳定,机械化劳动本质上也是更加节能的。这里有个很有趣的发现便是大脑首先倾向于头脑的节能,其次才是肢体的节能(这也是体力劳动更简单的缘故)。预测是心智模式的第三个支柱,大脑会根据既往的经验对行为进行预测,带来的有两个问题。首先是人类的刻板印象,第二是对现实世界的加工。这主要也是大脑为了逃避思考,所形成的习惯。第四个支柱是反馈,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多巴胺,是刺激人类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源,但是这种动力源通常要与外界物质相联系才能实现。
第二章:情绪。情绪是装在大脑中的报警器,本质上是提醒人现状超出了自己的控制。将情绪描述为一种状态如手机的飞行模式之类的更加形象,因为其本质上就是将人切换至一种更擅长(从基因的角度)处理当时情况的模式,也就是感性主宰理性,这通常用于处理紧急情况。在现在社会中,更多时候需要将情绪作为大脑对外界反馈的一个提醒。
第三章:自我驱动。想要坚持做一件事情最本质的原则不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因为人类的天性是逃避,假若将坚持作为动力,则无时无刻不在消耗意志力,直到消耗殆尽。因此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本质应当是反馈,是对行为本身的奖励以及对成果的期待,不断地刺激大脑来进行这件事情,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知道世界上并非有那么多的能够让人快乐的事情又同时能让你成功,因此在本不快乐的事情内寻找快乐从而触发自我反馈机制,从而坚持下去更重要。
第四章:懒惰。将懒惰以动力-阻力、内因-外因分为四象限,分别是威胁敏感、反馈缺失、状态导向、稳定需求。威胁稳定是指人类大脑具有两种状态,集中注意力与发散注意力,当人类长期处于发散注意力时会对负面情绪进行放大,也就是放大外界威胁,从而导致精神内耗,而集中注意力进行正念思考是脱离内耗的方法之一。反馈缺失即是本来作为原动力的反馈机制不健全,可能的情况有反馈过低导致的动力不足或是被更易得到的正反馈所吸引而导致注意力被转移等。状态导向至关重要,因为我本人就是这种导向的人,状态导向即为做事情之前更关注状态,认为需要准备妥当才应当行动,而这样不仅容易导致拖延,也往往会错失很多机会,应当向行动导向偏移,将思考转化为行动,在行动中优化行动。稳定需求即是大脑的本质也就是节能,即人类倾向于稳定不变,因此当需要行动进而改变一些事物时大脑的本质便是抗拒。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