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 C13 Kant
八步笑
在读 西方哲学史(第9版)
生平 1724-1804
问题的形成
同时,所有人都体会到道德责任感,这暗示人类不同于自然的其他要素,他在其行动中拥有自由。 因此,问题就在于如何调解对事情的两个似乎相互矛盾的解释一一个解释认为所有事件都是必然性的产物,另一个则认为在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存在着自由。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牛顿的物理学的成果,是科学的结果。科学是建立在因果性观念和归纳推理的基础上。 科学家“什么使他对自然的理解成为可能”问题该如何做出解释。
批判哲学和他的哥白尼革命
康德的批判哲学包括对人类理性构成要素的分析,他这个分析是指“根据所有独立于任何经验可以努力达到的知识而对理性能力进行的一个批判性的探究”。因此,批判哲学的方法就是追问这样一个问题:“独立于任何经验,知性和理性能够认识什么,又能够认识多少?” 追问的一个根本问题“人类的理性是否具有从事这样一个探究的能力?” 对康德而言,批判哲学并非是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而是对它的预备。如果形而上学与理性独自建立起来的一即先于经验的,或先天的一知识有关,那么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这样的先天知识是如何可能的?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先天知识的本质
因此,经验不能够给予我们关于必然性关联或命题之普遍性的知识。但是,事实上我们拥有这种因果性和普遍性的知识,因为这些正是刻画数学和科学知识之特性的概念。我们自信地说,所有有重量的东西在空间中都会下落,或者5加7在所有情况下都等于12。 存在着这样的先天知识,这是很明显的,不过康德所关心的是这样的知识如何能够得到解释。简言之,我们如何回应休谟的怀疑主义?不过这不仅仅是一个先天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而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康德得先搞清楚是什么构成了一个先天综合判断。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先天综合判断
分析判断;综合判断
所有的分析判断都是先天的,绝大多数的综合判断是后天的。
在数学、物理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中,我们的确在进行着一些不仅是先天的而且是综合的判断。例如,7加5等于12这一判断,当然是先天的,因为它包含着必然性和普遍性的标志;就是说,7加5必定等于12,而且总是等于12。同时,这一判断又是综合的而非分析的,因为通过对7和5这两个数字的单纯分析并不能够得出12。为了达到7、5和“加”这些概念的综合,直观行为是必须的。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向来人们都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符合对象;但是在这个假定下,想要通过概念先天地构成有关这些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 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我们的对象必须符合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如果直观必须依照对象的性状,那么我就看不出来,我们如何能先天地对对象有所认识;但是如果对象(作为感官的客体)必须依照我们直观能力的性状,那么我倒是完全可以想象这种可能性。” 康德的意思并不是说心灵创造对象,也不是说心灵拥有天赋的观念,他的哥白尼革命毋宁说在于心灵给其所经验的对象带去一些东西。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4.理性思想的结构
康德说:“人类知识有着两个来源,它们或许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但不为我们所知的根源,它们就是感性和知性。通过前者,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后者,它们被思想。” 思想范畴和直观形式 心灵独特的活动是综合并统一我们的经验。它完成这个统一首先是给各种各样处于“感性杂多”中的经验加上特定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我们不可避免地将事物知觉为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但是空间和时间不是由我们所经验到的事物推导出来的观念,它们也不是概念。空间和时间是在直观中直接遭遇到的,同时它们又是先天的,打个比方,它们就像透镜,我们总是透过它们才看到经验对象的。 自我和经验的统一 是什么使我们对周围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把握成为可能?在分析我们的心灵活动方式的基础上,康德回答说,是心灵把给予我们感官的未经加工整理的材料转变为一个一贯的相互联系的要素集合。这使得康德说,我们经验的统一必定暗示了自我的统一,因为除非在心灵的诸活动之间存在着一个统一,否则不可能有经验知识。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完成这个统一活动的单一主体在哪里?它又是什么呢?康德称之为“统觉的先验统一”—我们称之为“自我”。他使用“先验的”这一术语是指,即使这样一个统一或自我通过我们实际的经验得到了暗示,我们也不能够直接地经验到它。于是,这个自我的观念就是我们拥有的关于统一的自然界的知识的一个先天的以要条件。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现象实在与本体实在
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主要方面就在于,他坚持认为人类知识永远被限制在它自己的范围内。这一限制有两种形式。首先,知识被限制于经验世界。其次,我们的知识被自已的知觉能力和组织经验原材料的思想方式所限制。 现象实在:经验到的世界 实体本在:纯粹理智,非感性的存在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自我、宇宙和上帝是先验的。不是直观的,是由纯粹理性单独产生的。
二律背反和理性的限度
这四个二律背反向我们表明,当我们超越了经验探讨世界的本质时,我们可以用同等有力的论证来证明不同命题的两个相反方面,具体来说,即:(1)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或者它是无限的;(2)每一个复合的实体都是由单纯的部分构成的,或者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复合的东西是由单纯的东西构成的;(3)除了根据自然律的因果性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因果性即自由,或者不存在自由,因为世界中每一个事物都只是根据自然规律而发生的;(4)存在着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作为世界之部分或作为它的原因,或者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 康德相信这些二律背反也有积极的价值。尤其是它们为下面的说法提供了一个额外证明:时空世界只是现象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自由是一个无矛盾的一贯的理念。这是因为如果世界是一个物自体,那么它在广延和可分性上就要么是有限的,要么是无限的。但是二律背反指出,对于这两个命题的对错没有任何演证的证据。在这个意义上,因为世界仅仅是现象的,所以我们就有理由对道德自由和人类责任加以肯定。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上帝的证明
然而、康德对“诸论证”批判性评论的结果必然是,我们不能够证明上帝存在,联也不能够证明上帝不存在。仅仅通过纯粹理性,我们既不能够证明,也不能够否证上帝的存在。因此如果上帝的存在不能够被理论理性有效处理,那么理性的某些其他方面戴必定会被认为是上帝理念的源泉。这样,上帝的理念在康德的哲学中就还是有其重要性的,其他的调节性理念也一样。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实践理性
因而理性交替地关注关于事物的理论和实践行为一即道德行为。但是康德说,“最终只有同一个理性,它根据其运用被区分开来”,理性的目标,“第一个是理论理性知识,第二个是实践理性知识”。康德解释纯粹理论理性范围和能力的方式使他对实践理性的解释成为可能。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定言命令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过去常译作“ 绝对律令”或“绝对命令”
这一定言命令适用于所有人,要求“无须涉及其他目的,其自身就是必然的一个行动,即一个客观必然的行动”。它直接要求某种行动,无需任何其他意图作为条件。实际上,定言命令要求一个形成了特定选择的基础的规律。它是定言的,因为它同时适用于所有理性的存在者,它是命令,因为它是我们应该依其行动的原则。定言命令的基本表达式是,“只按照你同时也希望它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行动”。康德曾说过:“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根据规律运作。唯有理性的存在者有根据对规律的设想而行动的能力。”他想表明定言命令是我们对有关人的行为的自然律的设想,因而康德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述了责任命令,“这样行动,仿佛你的行动的准则要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律一样”。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个体拥有绝对价值,这成为最高道德原则的基础: “这一原则的根据是:理性的本质作为一个自在的目的实存着。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想要被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物来对待,这一对个体绝对价值的断言导致定言命令的第二个表达式: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道德悬设
自由的
不朽的
幸福
如果我们所说的幸福是指“现世中一个理性存在者的这样一种状态,对他来说在自己的一生中一切都按照愿望和意志而发生”,那么幸福就暗示了个人意志与物理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但是人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他或她也没有能力命令自然达到德性与幸福的必然关联。但是我们的确从至善概念中得出结论说德性与幸福必须相伴随。所以我们必须悬设“整个自然的一个原因的存在,它不同于自然,并包含了这一关联的基础,即幸福与道德完全和谐的基础”。这样,“假定上帝的存在在道德上就是必需的”。这不是说没有宗教就不可能有道德,因为康德已经说,没有上帝的理念,一个人也能够认识到他的道德责任,他必定仅仅是出于对道德律的敬重而服从它一“为义务而义务”。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6.美学
美定义“令人普遍感到愉悦的东西”
一个人或许被判断是美的,因为他或她以道德的方式行事,在这个情况下,审美判断被混同于或至少是混合了善的判断,后者是一个认知判断。如果我们关于一个人或一座建筑是美的这样的判断依赖于人类本质的目的或建筑的目的,那么我们的判断就被置于一个限制之下,不再是一个自由和纯粹的鉴赏判断。所以,康德以第三种方式将美定义如下:“美是一个对象合目的的形式,如果这个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总结:
总结 康德的“批判哲学”基于“先天综合知识”的概念,这种直观知识(a)不基于经验 (即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但(b)给予我们不仅仅依定义为真的新知识(即是综合的而非分析的。在数学中,我们依赖先天综合判断,比如7加5等于12的判断,以及在物 理学中比如“在物质世界的所有变化中,物质的总量保持不变”的判断。先天综合判断同样是形而上哲学的核心,比如“人类有选择的自由”的判断。 积据康德的观点,我们通过我们心灵之中自发整合我们原始经验的天赋组织结构获得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知识。这一进路同时结合了理性主义(天赋的组织结构)和经验主义 (原始经验)的元素。我们的心灵之中有两类主要的天赋组织结构。第一,根据三维空间以及其在时间线上的位置组织我们原始经验的“直观形式”。例如,当我经验到一棵树上的一个苹果的红性和圆性的原始杂多时,我将其作为存在于三维空间和时间上的现在来看。第二,统一我们经验的“思想范畴”。“数量”的范畴使我能够将苹果视作一个单一的物体;“关系”使我能够将苹果看作苹果树的结果。 康德主张,由于我们的心灵可以组织不同的经验,据此我们可以正当地推断,有一个统一的自我在施展这一心理组织,即便我们无法直接经验到那个统一的自我。他区分了我们经验到的现象实在和事物是其所是的终极的本体实在。我们被局限在现象实在,而无法通达本体实在。他主张,我们的心灵不可避免地形成三个给予我们经验以统一的先验理念,即,自我、宇宙和上帝的理念。但这些仍然只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作为本体实在的理念。如果我们试着形而上地思索其本体实在,我们会达到自相矛盾的结论,或“二律背反”。出于这个理由,他拒斥传统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如前所述,人类的理论理性组织感觉经验,我们的实践理性则负责调控我们实践行为的道德义务的普遍规律。道德义务并非关乎追求自我利益,而是关乎使我们的意志符合道德法则。对于康德,这种法则以命令的形式出现。但它不是假言命令,即基于我们的个人偏好的如果…那么的陈述,比如“如果你想受欢迎,那么你就必须友善。相反,道德律令是定言命令,即不援引我们偏好的命令。尽管康德对定言命令提出了不同的表述,其基本版本是“只按照你同时也希望它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行动”。尽管定言命令没有列出我们的明确义务,比如“你应该仁厚”,相反,它为我们提供了在特定场合确定我们的义务是什么的公式。当我们接受道德义务的现实性时,我们在理性上发迪定道德所需要的三个观念。道德义务需要(1)我们有自由的意志来履行我们的道德义务,(2)我们永生不死,完美的道德善将在来生实现,(3)上帝存在,保证道德义务将和谐带给人类幸福。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在美学理论中,康德主张美的东西就是普遍令人愉悦的东西。一个对于美的判断开始于一个对对象给我愉悦的个人主判。我的判断必须是无利害的,我对那个对象没有特别的好恶便见。如我的判断当真是公正的,那么其他人同样也会达到相同的无利害的结论,由比,那将会是一个普遍的判断。他主张有些审美感味的判断是因人而异的,例如某种紫色阴影的吸引力。但这种分歧只是关于一个对象的审美宜人性,而不在于其是否美。对于康德而言,存在着两种美。依赖性的美预设了一个对事物形式至关重要的目的或设计标准,比如一座美的建筑。相比之下,自由的美并不预设这样的目的或任何关于它的进一步的知识,比如一朵美丽的花。 研究问题 1,康德采取了一个介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的中间立场。描述这一中间立场,并说说你是否认为他的立场相比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更可取。 2。哲学家们普遍断言诸如“5加7等于12”这样的数学陈述是“先天分析的”,也就是说 依定义为真并不通过经验而知。但康德主张数学陈述是“先天综合的”,也就是不依定义为真的非经验知识。解释先天综合和先天分析之间的区别,并说说你认为数学陈述落入哪种。 3。解释康德的“直观形式”与“思想范畴”以及它们如何自发地组织从经验而来的杂多。 4。解释康德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区分。 5。有一种怀疑论的方式来看待康德的哲学:我们的知识局限在现象界,我们的心灵如何通过“直观形式”和“思想范畴”来组织经验。但这些仅仅是我们心灵的产物,像是第二性的质,可能与本体世界的对象丝毫不相似。康德会如何回应这一批评?6。根据康德的观点,当我们试着将对于自我、宇宙或上帝的推理超出我们有限的能力,进入本体领域时,二律背反就会出现。解释每一对二律背反中冲突的要点。 7.康德主张,传统对上帝存在的证明都失败了。选取其中的一个证明,解释康德的批判,讨论你是否同意康德。 8.康德主张,真正的道德命令无法表述为假言命令,而只能是定言命令。解释这两种命令之间的区别,并讨论与康德的主张相反,道德命令是否可以恰切地表述为假言 9.选取康德定言命令中的一个提法,展示它如何告诉我们我们有义务去帮助其他有需命令。 10.解释康德对美学之美的“无利害的”判断的观念,并讨论对美学之美的判断都完全是无利害的是否可能。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Reference
原著 《判断力批判:包括第一导言》(Kant Immanuel,Critique of Judgment:Includingthe First Introduction, trans.W.S.Pluhar,Indianapolis,IN:Hackett,1987.) 《纯粹理性批判》(Kant Immanuel,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WernerS.Pluhar and Patricia Kitcher,Indianapolis,IN:Hackett,1996.) 《道德形而上学探本》(Kant Immanuel,.Grounding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trans.James W.Ellington,Indianapolis,IN:Hackett,1985.) 《判断力批判》(Kant Immanuel,Kant'sCritique of Judgment,trans.J.C.Meredith,Oxford:Clarendon Press,1952.) 《伦理学讲演录》(Kant Immanuel,Lectures on Ethics,trans.P.Heat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Kant Immanuel,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 ThatWill Be Able to Come Forward as Science , trans.James W.Ellington,Indianapolis,IN:Hankett ,1977) 批评性研究 《康德的道德理论》(Aune,B.,Kant'sTheory of Morals,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79.) 《康德:导论》(Broad,O.D.,Kant:An Introduc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8.) 《伊曼努尔·康德:批评性评价》(Chadwick,R.,ed.,Immanuel Kant:CriticalAssessments,London:Routledge,1992,4vols.) 《对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短评》(Ewing,A.C.,Short Commentary onKant's“Critique of Pure Reas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探本):批评性文章》(Guyer,Paul,ed.,Kant's Groundwork of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Critical Essays,New York:Rowman Littlefield.1998.) 《剑桥康德指南》(Guyer,Paul,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a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伊曼努尔-康德》(Hoffe,O.,ImmanuelKant,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Press,1994.)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感觉的界限: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Strawson,P.F.,The Bounds ofSense:An Essay on Kant's Critique of PureReason,London:Methuen,1975.) 《康德》(Walker,R.C.S.,Kant,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78. 《康德:批评性文集》(Wolff,R.P.,ed.,Kant: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Garden City,NY:Doubleday Anchor,1967.) 引自 第十三章 康 德
97人阅读
八步笑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HY C13 Kant
-
HY C15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
边沁 边沁主要是一个改革家。 大体而言,他的哲学方向是建立在英国经验主义基础上的。洛克开...
-
HY C16 克尔恺郭尔 马克思 尼采
克尔凯郭尔 凯郭尔用存在(existence)这一术语专门指人类的个体存在。他说,存在,意味着某...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