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住棒棒的自己
所谓卓越强迫症,是“不优秀不配活”,这几乎是我们文化中所有人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中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你必须成为一个无比卓越的人,才有价值;只有第一名,才有意义。 在卓越强迫症的驱赶下,绝大多数人都在朝前跑,都在拼命努力,我们也因此成了世界上最勤劳的族群。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又有强大恐惧症,即,当我们真的变得强大时,内心又会充满恐惧。 因为强大的人会被嫉妒。我们有很多类似的说法,“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 卓越强迫症和强大恐惧症的交互作用,让我们多数人变得很拧巴、很纠结。 尽管我们已经很努力了,最后却发现,既没有变得足够优秀,又无法活出自己,对自己缺乏基本的接纳。 比起跟问题硬碰硬,还有什么更柔软、更易于被接纳的应对方式呢? 你会发现,难熬的日子里,最困扰自己的,往往是因为问题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所以比起直接解决问题,我更建议你,先妥善地安放自己的情绪。就像《与真实的自己和解》里提到的,学会用“同情”的心态对待自己: “不去判断自己的好坏,不去分析自己是否和他人一样。 “而是用一种怜悯的心态,理解和照顾情绪。 “这种宽慰的方式,不会使我们自暴自弃;相反,当我们接纳并允许自己的一切感受顺其自然存在着时,我们更有力量对过往的伤痛进行疗愈。” 所以你看,逃避有时并不可耻,它是一种灵活的方式,更是一种对自己的关怀。 我们以为焦虑会产生动力,其实不然,焦虑反而会产生懈怠。 想要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先停下“我好笨”“我好懒”“我比别人差”的自我指责,沉下心来问问自己:我期待自己变成什么样子? 然后,带着对自己的爱,一点一点地去把“期待”变成现实。 终其一生,我们不会因为“保持正确”而被爱。 也没有人会是全知全能的。
当超我和自我产生冲突时,我们就会产生严重的“道德焦虑”,觉得自己做错了。而做错了,则意味着没有价值,不会被爱。 如果你们也正在经历相似的痛苦,我有两句话想送给你们: 一、如果我们被“正确”管控,就很难绽放内在的生命力。 二、终其一生,我们不会因为“保持正确”而被爱。 自律,是一种怀揣着变好的期待、主动施行的、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对自己的爱和期待下,人一定是会有向上的力量的,因为这才是最有效的内在动机。 换句话说,如果你愿意真正地关怀自己,你也会自发地做让自己成长的事情。 亲密关系中,更多的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会带来更少的负面情绪和更多的积极行为,提升关系的整体幸福感。 而所谓的自我决定,其实就是漫画里说的—— 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坚持优先看见、尊重和照顾自己的感受。 我们很多时候,都处在“假性独立”的状态:我们独立,是因为觉得他人不可靠,自己不会被爱,才需要独自去扛下一切。 试着正视自己对他人的需求吧。 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和世界的联结。我们需要爱,需要依赖,需要被看见,需要被放在心上。 表达出这种需要,我们离真正的独立,就近了一步。 你和孩子只是有幸并肩行走一段路。你告诉他一朵花的名字,他告诉你花瓣的背面有一只蝴蝶。 减少自我攻击,增加自我关怀。比起“要去做什么”,不如问问他“已经做了什么” 个体为了回避自己的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采取一些行为,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的机会。。失败,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它只是人生中千百万种体验的一种。当我们不再把“失败”和“我很差劲”紧密捆绑在一起时,或许会发掘出自己未知的潜能。 不要纠结于解决“问题”,而是问想要什么,努力去创造什么 ”那我到底改怎么做才能变好?“其实可以待着问题生活 就像我的表妹,她一直在“变得更好”的路上狂奔,步履不停。以前 爸妈鞭策她要求她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后来她也一直这么鞭策自己,却从没有想过,这样的鞭策,是世俗的标准,还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们常常困在“应该思维”的牢笼里,横冲直撞,试图找到一个舒服的位置,但这个牢笼只蠢在于我们的想象里,真实的世界,从来没有应该的样子。 当你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不在要求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然也就不再偏执于改造别人,当你如我所是地爱自己,自然也能如期所是地爱别人。 人们会通过提出要求或设立目标,并让自己或身边亲近的人实现这些要求或目标,来获得一种对生活及周遭环境的控制感。 而我们之所以需要这种控制感,其根源是:我们对自己“失控”了。 我们对自己有一套“应该思维”,觉得自己应该这么说话,应该这么做事,应该如理想中那样。 而“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这个差距,会让我们陷入失控的焦虑。 讲到这里,或许你已经明白: 只有放下“应该”的条条框框,开始询问自己真实的感觉,我们才能找回对生活的控制感,而无须再苦苦改造他人。 不要用交换的,“有用的”思维来进入一段关系。
允许并倾听他人的表达。
当别人对自己的事情特别上心是,也会削弱我们的主动性。 当我们充分体验自己的感受,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才能拥有“自体感”。当别人过度干涉我们的想法和计划时,为了维护自体感,我们可能会拖延,甚至直接放弃。
14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