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神话(一)
1、红楼梦中神话的运用
作者不是只运用神话中的人物或情节来进行点染,而是将神话的有机构成作为整个叙事的根基,精准全面地融入到作品中。作者不仅运用,而且对神话加以深化。
构成红楼梦的神话分为两大分支,包括:女娲补天神话、皇英绛珠神话。
2、石头的涵义
刘上生先生提到:红楼梦里面贾宝玉前生的这个石头不只是红楼梦本身的这个世界里面的一个运用而已,同时包含自宋玉(九辩:开创悲秋的传统和意涵,悲秋的内涵之一就是仕不遇)、司马迁(《感士不遇赋》)、董仲舒(《士不遇赋》)、东方朔以来,所形成的一个仕不遇的题材,以及苏轼、辛弃疾等以补天石被弃来自喻的历史悲愤。
补天石和仕不遇的关系在于,补天和儒家的济世事业可以相连结,而已被炼造、通了灵性的石头,它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以及自我价值能不能被实现所造成的一个心理的巨大反应,通了灵性而被弃的石头正与怀才不遇的文人有命运相通的地方(畸零的处境)。
我们作为现代的读者常常以现代的价值观去理解古人,所以常常不能触碰到他们内心最深处的痛处,无法理解他们的焦虑(古人包括作者努力一辈子的济世追求)。
3、对五色石的理解
(这里说到五色石的时候,老师说薛宝钗是古代版的林志玲,哈哈哈)
女娲炼造过的石头有以下特征:通灵(内)、五色(外),就像文心雕龙的“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他并不是原始天然的石头,而被赋予了一颗心,又非常漂亮。美丽的东西在无欲无求的大自然本身并不是一个价值,美丽的东西产生价值,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只有到人的世界才会发生。书中的五色石本质上就是玉,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自然纯真的形象,从完整性来说,应该称之为“玉石”,它虽不是人造的产物,宝玉的本质并没有变,但来到人世之后,面临到许多的是非、争夺、造假。所以并不存在人们通常所说的从无欲无求到被欲望主宰,从本真到文明的转变。
作者对女娲炼石故事的新增:石头的大小、数量。大小:高经十二丈,12是天之大数,书中的12皆照应十二金钗,书想要描述的就是形形色色的女子,方经二十四丈,对应24节气。数量:石头一共36501块,这个01就是为了宝玉畸零的处境而设计,把宝玉的处境极端化,把失败的惭愧感更加深,36500也对应365天,同时对应百年,与荣宁二公的百年命数合终(百年的断线)、人寿的极限相呼应,体现末世挽歌的基调。
4、石头神话的家学背景
石头神话的背景还包括曹雪芹的家学渊源: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楝亭集》,还主持编撰《全唐诗》,家中藏书颇多,但在抄家的清单中并不包括书籍,因此受到这些诗歌的影响,曹雪芹的文笔如诗如画。《楝亭集》中的一些诗歌就与石头有关,甚至到了耽溺的癖性,例如:
“我有千里游,爱此一片石。徘徊不能去,川原俄向夕。”
“ 巫峡石,黝且斓,周老囊中携一片,状如猛士剖馀肝。 坐客传看怕殑手,扣之不言沃以酒。 将毋流星精,神蜧食,雷斧凿空摧霹雳,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砻用不得。 或疑白帝前,黄帝后,漓堆倒决玉垒倾。 风煦日暴几千载,漩涡聚沫之所成。 胡乃不生口窍纳灵气,崚嶒骨相摇光晶。 嗟哉石,顽而矿,砺刃不发硎,系春不举踵。 砑光何堪日一番,抱山泣亦徒湩湩。 ”
--------------------------------------------------------------------------------------------------------------------
5、红楼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资料
红楼梦脂评本版本(带批语的手抄本、残本):甲戌本(16回,胡适发现)、庚辰本(78回)、...
程伟元(书店老板)、高鹗(合作完成的无批语的白文本、排印本、全本):120回本,基本分程甲本、程乙本(配合前40回,改动了前80回)
相关资料:
[1] 朱南铣、周绍良:《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
[2] 冯其庸 :《八家评批红楼梦》
[3]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4] 蒋和森:《红楼梦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
[5]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6] 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 林以亮(宋淇):《红学论集-红楼梦识要》中国书店
读红楼梦还需要注意到,书中的诗词曲赋和情节是有机融合,而非单一脱离的。
另外,由于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所以阅读红楼梦就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如果是没有被训练过的眼睛,就看不到细微的差异。”
[1]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小说的构成包括七个意向,其中三个:故事、情节、人物。
小说是由散文而写成虚构的故事。故事和情节的区别在于:故事是按照时间的序列将事情交代清楚;而情节除了按照时间序列发生以外还要有因果关系。
例如:故事:“国王死了,王后死了。”;情节:“国王死了,王后也因此死了。”
故事成功与否诉诸的是读者的好奇心,但这样的故事是否真的能够在一个比较深和比较高的心灵层次或哲理层次来对读者产生发人深省的启示意味,恐怕就未必见得。而如果故事之间如果传达出人性之间很幽微的必然反应,那么故事就可以上升到情节的层次,掌握到人情事理的某些运作法则。而读者要能够挖掘出这样的因果关系,对读者的要求也会被相应提高。对读者的要求包括:记忆力(付出时间)和智慧(人生的历练)。
人物包括两种:扁平人物flat(用一两个动机就能破解其大部分言行)、圆形人物round。红楼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圆形人物,其中最体现性灵观的人物是贾政。虽然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塑造了好的圆形人物,但一部好的小说中扁平人物一定也不可或缺,使他们作为某种稳定不变的参照系,衬托别的圆形人物的各种变化,让众多人物形成完美的复调。
[2] 浦安迪《中国叙事学》1996,有一章专门讲到红楼梦
--------------------------------------------------------------------------------------------------------------------
6、石头神话的三个重点之一:女娲(大母神)
【1】大母神的形象
女娲最早的出处:《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大母神的别称:太初之母 primordial (在时间演化中的起源,解开时间演化的序幕)、大地之母 (空间性负载一切)
大母神的功能在于提供创造、繁衍、温暖、保护。
东晋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帝:首出御世之神,母系社会的产物。
为什么是肠:“女娲之肠”、“其腹化为此神”相呼应,也和生殖相关联
抟土造人,为什么是土:杨汝斌等学者提出的土原型,土是生物来源。
女娲造人和造神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抟土造人,腹肠生神。造神用的是身体本身的器官,保持血缘关系,而造人用的是身外之物。
为什么是人面蛇身的造型:类似欧洲艺术的怪诞派,巴赫金的诠释:把人、动物、植物各种成分精巧地交织组合在一起,这种怪诞风格大胆打破了生命的界限,生命是可以彼此流转、彼此互相变化。生和死就不是一个孑然而然的禁忌,打破了我们常见的静止感,生命是可以流动的,是可以无限轮回的,死成为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因为这些形体可以互相转化,仿佛彼此产生,异类之间可以有流动生发的过程,所以世界是不断在变化,往前推进,生生不息的。存在并不是现成性,而是形式间互相转化的快活的、随心所欲地异常的自由。
为什么是蛇身:蛇有几个重要特点:
(1)蛇会蜕皮,带有高度的重生意义(先秦墓葬中常有口含玉蝉的风俗,也是取其再生之意);
(2)蛇来自于水。水的意涵和生命息息相关,胎儿是在羊水中长大,凡与水有关的其他生命体也往往在神话中被赋予生命创造的功能,都和大母神的创造力息息相关,例如闻一多考证到古代文献中的鱼是和生殖有关,例如“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鱼的象征意义也有历史变化,从早期完全就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慢慢从生殖的物质层次慢慢上升至爱情、情侣配偶的象征,后来又从爱情当中解放出来,变成幸福祈求的化身。考古学者发现文物纹饰中最多的也是鱼纹、蛙纹,和生殖繁衍相关。
(3)蛇是多产的。(老师在这边提到为什么不是翻车鱼身,哈哈哈)
(4)蛇和肠的造型很相近。肠子被视为生殖器官(肠腹胎儿的推理:胎儿来自于腹部,腹部有肠)。古代医书中的说明:《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肠传导运送、变化出物的功能,就会产生和生殖器官接近的联想。另外红楼梦中也有直接内证,第60回:赵姨娘被戳怕自己的女儿探春后,说到:“……我肠子爬出来的,我再怕不成……”。
(5)女娲:娲——蛙,蛇和蛙作为生殖的象征,也在功能上有相通的地方。和蛇相联系的水,也和女神和生殖息息相关。
鱼跟蛙对于再生象征的重要意义,来源于他们的水栖环境,栖息地类似于子宫羊膜一体,使再生得以发生。蛙与神的关系基于水栖环境、每年春天出现的再生想象、和人类胎儿很像(这里老师说青蛙小时候和胎儿很像,大家都觉得不像,老师说大家有作为万物之灵的骄傲,哈哈哈)。
古代文物纹饰中蛙女神的形象和妇女分娩很像(婴儿诞生也称落草,因为古代是蹲着生孩子的。)
(红楼梦竟然能联系到这么多考古学、生命科学等等的东西,学者们的研究真是广泛)
【2】大母神内涵的变化
人类文明包括礼教观念介入之后,对神话内涵的影响和产生的变异,也被红楼梦吸收:乱伦母题的介入。
早期的女娲形象:具有孤雌纯坤的唯一性。
汉代的女娲形象:伏羲女娲交尾图(老师画的图也太好笑了)。大母神降格为配偶神。女娲不但被降低创造力,在方位上也变成男尊女卑,而伏羲居左捧日,女娲居右捧月,而且常配以结草为扇,障面遮羞的形象(因为乱伦)。——红楼梦文本也笼罩在乱伦的阴影中,变成红楼梦吊诡同时又要辩证的题材和深刻内涵之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