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 C18分析哲学
八步笑
在读 西方哲学史(第9版)
18.1罗素 18.2 逻辑实证主义 18.3维特根斯坦 18.4奥斯汀 导言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语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哲学运动被认为是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家们对传统的哲学问题采取的立场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都殊为不同。尽管如此,他们都同意哲学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语言分析来澄清概念;正是这一点把他们统一在一起。例如路德希・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一1951)就说过,“哲学的目的是对思想的逻辑澄清”,所以“哲学的结果不是得到一些哲学命题,而是使命题清楚”。这种探讨哲学的新方法既有消极方面又有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不同于19世纪的唯心论哲学家构建整个宇宙的完整的思想体系。现在,分析哲学家们承担起的则是较为适度的任务,一个一个地处理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单个的、可解的,而且都可以放进一个单一的类别里:它们都是关于语言的用法和意义的问题。因此,哲学家的任务不再是探究实在的本性,建立那些试图说明宇宙的完整思想体系,也不再是构建关于行为的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这种别开一脉的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而且就此而论它不可能产生“任何伦理命题”—维特根斯坦如是说。哲学家们不再认为自己有能力发现有某种独特形式的关于世界和人的本性的知识。发现事实是科学家的任务。在所有科学家都做完了他们的工作之后,就再没有留下任何事实需要哲学家们来发现了。 在积极方面: 人们有这样一种新看法:哲学家们可以细心地揭示出那些由于对语言的不精确的使用而产生的复杂问题,从而作出名副其实的贡献。在讨论其研究结果的时候,科学家们使用的语言常常是误导性的,并且在某些方面是令人感到迷惑的。就是说,科学的语言含有逻辑上的模糊之处,这需要澄清。分析哲学家们还认为,严格的语言分析可以防止以某些方式来使用或者滥用语言一如同艾耶尔(Alfred Jules Ayer,1910一1989)所说的那样,这些方式会使我们“得出虚假的推论,或者提出不合逻辑的问题,或者做出无意义的假定”。在一起。它不提供关于实在是怎样的命题因而不是一门与科学相竞争的学科。相反哲学的作用就是校对科学家的措词,检查科学文献以使之清晰,使之在逻辑上有意义。哲学家的职能既不是按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方式提出庞大的思想体系,也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行事。相反,哲学家要分析陈述或命题,以便发现语言意义的基础和产生模糊的原因。 罗素 这种新语言将具有数学的精确与严格,因为它要制定得与“事实”精确地对应。摩尔和罗素都没有放弃理解实在的尝试。不过,他们着手执行其任务的方式却是在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哲学并不关注发现,而是关注澄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关注真理,而是关注意义。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逻辑原子主义
伯特兰·罗素在哲学上的起点是他对数学的精确性的钦羡。因此他宣称:“我想加以倡导的那种哲学一 我称之为逻辑原子主义一是我在思考数学哲学的过程中所不能不接受的。”他想提出“某种逻辑学说和以这一学说为基础的某种形而上学”。罗素认为有可能建构一种逻辑,凭借它就可以从少数逻辑公理推演出整个数学。他与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1861一1947)一道,在他们合著的《数学原理》(1910一1913)一书中进行了这项工作。罗素考虑,逻辑还可以形成一门语言的基础,这门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一切可以被清楚陈述的事情。于是,通过他的“逻辑原子主义”,世界就会对应于他专门建构的逻辑语言。新逻辑的全部词汇绝大部分将对应于世界之中的特殊对象。为了完成这项创立新语言的任务,罗素首先从分析一定的“事实”入手,把这些“事实”与“事物”加以区别。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逻辑原子主义的困难
事物论述到原子化的困难
当我们试图说明全称陈述例如“所有的马都有蹄”的时候,罗素的理论就有问题了。说“这匹马有蹄”,是一回事一我们把“马”和“蹄”这两个语词同有关这匹具体的马的原子事实相联系,以此来检查这个命题的真假。而宣称“所有的马都有蹄”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怎样检验这种陈述的真假呢?按照逻辑原子主义,我们就应该把这个陈述分析成它的原子命题,并检验这些原子命题的真假。然而,不存在与“所有的马”相对应的原子事实,因为“所有的马”意味着不只是这匹马和那匹马,而是意味着所有的马,而这是一项普遍事实。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第二个困难:
不能充分说明自己的理论:只有当命题以某种原子事实为基础,才能论述问题。
也就是说,他尝试去描述语词和事实之间的关系,好像对它们的描述就可以不受逻辑原子主义原则的影响一样。而如果只有那些陈述事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那么,陈述“关于”事实的事情的语言则是无意义的。于是,这就会使得逻辑原子主义和大部分哲学成了无意义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认识到了在他自己的逻辑原子主义理论中的这个问题,并且断定:“我的命题都要这样来看:理解我的人,当他使用这些命题,攀登上去而超越它们的时候,最后他会认识到它们都是无意义的。(可以这么说,在借着梯子爬上去之后,他必须甩掉梯子。)”我们需要抛弃的东西是逻辑原子主义的核心假定:确实存在着原子事实,这些事实以某种形而上学方式实存着。分析哲学中的下一场运动一逻辑实证主义—就试图一劳永逸地使哲学摆脱形而上学的实体。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逻辑实证主义
正当罗素在英格兰为分析哲学事业而奋斗之时,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一群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于20世纪20年代在维也纳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被称为维也那学派卡尔纳普(Rudolph Carnap)・费格尔(Herbert Feig!l)・库尔特 哥德尔(Kurt Godel)(Otto Neurath)・(MoritzSchlick)和弗里德里希·魏斯曼(Friedrich Waismann)。 维也纳学派自认为是休谟的经验主义传统在20世纪的继承者,并且受到了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1748)的结尾提出的严格的意义标准的启发: “我们如果相信这些原则,那我们在巡行各个图书馆时,将有如何大的破坏呢?如果我们手里拿起一本书来,例如神学书或经院哲学书,那么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么?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么?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投到烈火中去,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 维也纳学派也受到孔德和19世纪其他实证主义者的启发,倾向于拒斥形而上学,因为科学已经使形而上学过时了。不过与休谟和孔德不同的是,维也纳学派拥有一件反对形而上学的新武器:语言的逻辑特点。维也纳学派成员自称逻辑实证主义者一间或自称逻辑经验主义者,以此来使自己区别于以前孔德式的实证主义者和休谟式的经验主义者。随着它的成员们奔赴英国和美国的大学去任教,维也纳学派最终在30年代解体。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证实原则
逻辑实证主义者们指责形而上学陈述都是无意义的。不过,提出这项指责需要有某个标准来确定一个给定的句子是否表达了一个真正的事实命题(factual proposition)。因此,逻辑实证主义者们规定了证实原则。如果一个陈述能在证实原则的严格要求面前获得通过,它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陈述做不到这一点,它就是无意义的。艾耶尔这样描述证实原则: “证实原则应该提供一项标准,可以用来确定一个句子是否确实有意义。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来表述证实原则,就可以说:一个句子有确实的意义,当且仅当它表达的命题要么是分析的,要么是经验上可证实的。” 证实原则提供了一个二支检验。一个陈述是有意义的,仅当它要么是(1)分析的一即按照定义为真;要么是(2)经验上可证实的。而这两点都需要说明。 因而,完全凭借对陈述中语词的定义,分析的陈述都必然为真。这样,证实原则的第一个分支就是,分析的必然为真的陈述都是有意义的。它们的意义是形式上的意义,因为它们的意义不是来自经验事实,而是来自语词和概念的逻辑蕴涵,尤其像在数学和逻辑学中那样。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卡尔纳普的逻辑分析
证实的这两种形式一直接的和间接的一是科学方法的核心要义。卡尔纳普认为,在科学领域里,一切命题要么是对当下的知觉有所断定,要么是对未来的知觉有所断定。在这两种情形里,证实就是通过直接的知觉或是借助于已经证实的命题的逻辑联系。 按照卡尔纳普的观点,一般意义上的伦理学和价值判断属于形而上学领域。一旦他把自己的逻辑分析方法运用到伦理学命题,可想而知,这些命题也会被证明是无意义的。他认为,可以有这样一种关于伦理的科学,即对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其他人的影响所进行的心理学、社会学或者是其他经验性的研究。但是关于道德价值的哲学并不依赖于任何事实,因为它的目的是陈述人类行为的规范。“杀戮就是罪恶”这个价值陈述有着断定性命题的语法形式。但是,卡尔纳普说:“一个价值陈述不过就是一个有着让人误会的语法形式的指令。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而这些影响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我们的希望;但它既不是真的也不是虚假的。它并不断定任何事情,而且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反驳。” 卡尔纳普认为,心理学命题与生物学和化学命题一样,也属于经验科学的领域。他很清楚,把“至今还披着精神事件理论的华衮”的心理学划到物理科学领域中,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无礼的冒犯。然而,这正是他着手去做的事情。他在“心理学与物理学语言”这篇论文中写道,“心理学的一切语句都可以用物理学语言来表述。”他的意思是,“心理学的所有语句都描述物理事件,即人和其他动物的物理行为”。这是物理主义总理论的一部分,卡尔纳普将物理主义说成这样一种观点:“物理语言是一种普遍语言,就是说,一切语句都可以翻译成这种语言。”实际上,卡尔纳普要把,心理学说成是物理学的一个方面,因为所有科学都会变成物理学,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会成为一门统一科学的组成部分。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1951年,威拉德·梵·奥曼·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l908一2000)试图揭露经验主义的一个更为基本的困难,这个困难不仅适用于逻辑实证主义,而且适用于对经验主义的所有传统说明。蒯因1951年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指出了这个困难。经验主义的第一个教条是这个由来已久的假定:所有陈述都能明确地分为分析的陈述和综合的陈述(即经验的陈述)。他写道:“人们未曾划出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之间的分界线。认为有这样的一条界线可划,这是经验主义者的一个非经验的教条,一个形而上学的信条。”另一个教条是还原论的教条,这个条认为一切有意义的陈述都可以翻译成关于直接经验的陈述。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维特根斯坦
1912年1月,维特根斯坦返回剑桥大学时,他给罗素看了他在假期写的一份手稿。这改变了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看法,使他非常欣赏后者的能力,在下一个学期,维特根斯坦非常勤奋地研究数学逻辑,以至于罗素相信维特根斯坦超过了他,说他已经学会自己要教的所有东西并且实际上已经研究得更深入了。“是的,维特根斯坦一直是我一生中的一个伟大事件一不管这个事件意味着什么。”事实上,罗素现在认为维特根斯坦可能解决他自己的研究所引发的那些问题。 此外,维特根斯坦还结识了摩尔,开始参加他的讲座。不过,尽管获得了这些哲学大家的称赞,但是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发展并没有沿着一条笔直的路前进。他的人格上存在着一些特异之处,这使他不时地偏离了航线。他强烈的独处欲望致使他隐居于挪威的乡村,他在那里建了一座小屋,可以在那里完全投身于逻辑问题的分析一他认为这就是他要做的独特哲学贡献,可是身心都与外界隔绝又让他痛苦。他继承了数量可观的遗产,可他没做什么解释就把它送出去了,致使自己手头拮据。 在服完兵役之后,他便能带着一部已经基本写就的手稿返回到剑桥大学并在大学得到讲师职位了。在那个教学职位上他并不开心,而且很奇怪的是,他力劝那些受到他的教学影响的年轻学者自己不要去教书;相反,维特根斯坦劝他们从事体力或手工劳动。尽管他的出色才华得到了同辈们的认可,但维特根斯坦的学者生活并不快乐。最后,他失去了伯特兰·罗素的友谊和支持。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维特根斯坦一生中只出版了一部著作,即他早年写的《逻辑哲学论》(TractatusLogico-Philosophicus,1919)。这部著作提出的逻辑原子主义的理论类似于罗素的理论。 “凡是可以言说的东西都可以被清楚地言说”,他还用这样的话来结束他的这部著作:“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就必须对之保持沉默。” 1951年他去世后,人们以他的手稿和学生的课堂笔记为基础出版了他的大量著作,其中重要的一部是《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1953)。这些著作反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逻辑哲学论》思想的倾向,而正是他后期的观点给他在哲学领域带来了名望。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这个假定一所有语言都陈述事实并且包含一个逻辑的构架一不是由观察,而是由思想推演得来的。我们简单地假定,尽管有某些表面的差别,但所有语言都是相似的。他以各种游戏为例,通过下述追问揭示了在这个类比之中的缺陷: “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一不要说:必定存在某种共同点,否则它们就不会被叫作“游戏”了一而要睁眼看看究竟是不是存在着共同点。一因为,如果你看一看这些游戏,你就不会看到所有游戏都有的共同点,而只能看到许多相似之处和亲缘关系,以及整整一系列由这些关系联系起来的事物。再说一遍:不要想,而要看。” 这个时候,维特根斯坦感到,语言并不是仅仅包含一个单一的模式,它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是可变的。他写道:“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分析就不应该在于对语言或它的意义进行定义,而在于仔细描述它的用法:“我们必须抛弃一切解释而只用描述取而代之。”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语言游戏与遵守规则
“遵守规则”这个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在一定的语境中说出一定的事情,当我们遣词造句的时候,我们遵守具体的语法规则。不只是我们讲出来的话,就连我们整个思维活动都要遵守规则。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的规则就像不同游戏——语言游戏——的规则,这些规则随着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当一名学生在生物学课上提问的时候,他遵守各种语言游戏规则,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澄清形而上学的语言
形而上学语言的确能够制造困惑,而哲学的核心要务就是处理那些由于缺乏清晰而使我们陷人困感的问题。哲学就是“为了不让理智借助于语言来蛊惑我们而进行的一场斗争”①。蛊惑导致困惑,因此“哲学问题具有这样的形式:‘我不知道我的道路在哪里’”。哲学帮助我们去找到我们的道路,去勘察现场;它把“语词从它们的形而上学用法带回到它们的日常用法”。 维特根斯坦承认这不是“一种愚蠢的偏见”,形而上学的困惑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我们的语言形式的曲解而产生的问题,具有深刻性的特征。它们都是深刻的焦虑;它们与我们的语言形式一样都深深地扎根于我们之中,而且它们的重要性与我们的语言形式的重要性是一样大的。” 维特根斯坦努力去做的事情就是把哲学关注从意义那里转移开去一从认为语词像运送货物一样负载着世界之中的对象的“图画”的这个假定转移开去。而通过收集、挑选、整理那些有关的例子,维特根斯坦把哲学的注意力引向了语词的实际用法。因为大多数哲学的问题都被认为是产生于对语词的困惑,所以对它们的日常用法的细心描述会消除这个困惑。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奥斯丁
独特方法
牛津大学 John Austin 49岁逝世1911-1960 奥斯汀不仅关注语词,也关注我们用语词来谈论的“实在”。“我们是在运用对语词的敏锐觉察来使我们对现象的知觉更加敏锐,尽管这知觉不是现象的最终裁判。”他甚至顺带想知道把他的研究哲学的方法称为“语言现象学”(linguistic phenomenology) 辩解的概念 在他的论文《为辩解而抗辩》中,我们可以发现奥斯汀那富有成效的日常语言分析所具有的特色。他精详地论述了他为什么以及如何来进行关于语词的哲学探讨。首先,他觉得哲学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做”。与任何一门科学不同一一科学的题材和方法都是高度有组织的一而在哲学起作用的领域里,人们对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最佳方法是什么都是没有把握的。因此,奥斯汀选择了他认为哲学家会感兴趣的话语领域。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日常语言的优势
他从“日常语言”出发,希望通过它来发现“什么时候我们会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以及我们所说的意思是什么”。他相信,这可以清理语词的使用和误用,并且这样可以避开不准确的语言为我们设下的陷阱。日常语言分析也强调语词和事物之间的差别,并使得我们能够把语词从我们用语词来谈论的实在那里移开,并由此获得对那些实在的新看法。奥斯汀认为,最无可怀疑的是,“我们拥有的共同词汇体现了人们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所发现的值得划出的所有区别、值得标示的所有联系”。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全面分析“辩解”案例
奥斯汀提出,在全面分析“辩解”一词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三种资源。对于分析其他语词,类似的资源和方法大概也是可资利用的。 第一,他提议利用字典。一本简明字典就行。他建议把它全部通读并且列出所有相关的词汇,他说这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要花费很多时间。或者可以先列出明显相关的词汇,然后查字典找出其各种意义一这个过程会导向其他有密切关系的词汇,直到列出的相关词汇表完整为止。 第二个资源就是法学。这里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案例、各种各样的抗辩以及对案例中的特定行为环境的大量分析。 第三个资源是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利用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它表明日常语言是如何被补充甚至被代替的。因为心理学对那些一直没有受到非专业人员注意,也没有被日常语言记录下来的行为进行分类,或者对这些行为方式作出解释。 奥斯汀确信,有了这些资源“以及想象力的帮助”,大批表达式的意义就会浮现出来,大量的人类行为就可以得到理解和分类,由此就可以达到这整个过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即“解释性定义”。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总结
探究的问题
1.解释逻辑原子主义的理论,并用它来分析这两个陈述:“狗追上了猫”和“世界只是和神圣心灵之中的一个思想”。 2.讨论逻辑原子主义的两个难题。 3.解释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并用它来分析这两个陈述:“冰箱是冷的”和“物质是在一个事物的所有属性之下蔓延的实在”。 4.用一个你自已的例子来解释,根据卡尔纳普的观点,心理学中的陈述如何通过经验可证实性的检验。 5.卡尔纳普认为,伦理学陈述无法通过证实原则的检验,并因此是无意义的陈述。用一个你自己的例子来解释卡尔纳普的推理,并说说你是否同意。 6.选取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四个批评中的一个,并反对它,以为逻辑实证主义辩护。 7.解释蒯因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并推想一个像洛克或卡尔纳普这样的经验主义者会如何回应。 8.解释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和遵守规则的观念,并讨论“意识”这个词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中会如何使用。 9.解释奥斯汀语言现象学的观念,并用它来分析“承诺”这个词。 10.分析哲学大都试图解决(有时则是消解)形而上学的主张。比较和分析哲学家分析形而上学陈述的不同方式。 引自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127人阅读
八步笑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HY C16 克尔恺郭尔 马克思 尼采
克尔凯郭尔 凯郭尔用存在(existence)这一术语专门指人类的个体存在。他说,存在,意味着某...
-
Pary Centre一20
20世纪及当代哲学 c17 实用主义和过程哲学 查理 皮尔士 意义理论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的核心在于...
-
HY C18分析哲学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