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院中的“魔鬼”
我的阅读世界是百余年间建构起来的,是一部翻译史和一部接受史的结果,不过我可不好意思说此事只关文学,不涉烟火,谁都看得出来这是个政治性的世界,百余年间国际政治的势消势长、合纵连横,决定了中国这个后发展国家的文学图景。所以说句不恭敬的话,大英帝国不仅有女王、纺织机、海军和鸦片,还有莎士比亚,这位伟大戏剧家是殖民体系的一部分。就像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分布一样,我们心中的世界文学也首先是英美文学、俄苏文学和法国文学,当然还有德语文学和日本文学。 当中国文学进入“现代”,我们不得不在世界背景下建构我们的传统、确定我们的认同时,曾经歧路彷徨,有过各种各样的思路和取向。 我们的记忆并非一个公正的文学院,所有作品在这里经受达尔文式的优胜劣汰;恰恰相反,那些对我们自我形象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他者”优先、充分地进入记忆并留在记忆中。 对1840年之后的中国历史的叙述可以根本忽略土耳其、埃及、波兰或者希腊,但不能忽略那些把中国推入持久的现代性焦虑的国家。我们的确看到了世界,但我们眼里的世界并不像它本来那么大、那么丰富,它是一个简单的体系,这一方是中国,那一方是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尽管身处西方的东方,是第三世界国家,但我们具有远比瑞典文学院更锐利的势利眼——当然,我们看到了昆德拉,看到了马尔克斯,但那是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梦想中的自己:不是黑人,不是女人,不是伊斯兰教徒,由第三世界凯旋式地进入第一世界的殿堂。 引自 修道院中的“魔鬼” 法国年鉴学派认为,在长时段上观察,千百万人的生活和劳作、他们的日常性活动远较个别的、具体的历史事件更具本质意义,正是他们从过去塑造了现在。比如对中国历史来说,一艘商船上的无名商人把玉米、番薯的种子带入中国,无数农民在漫长的时间里把它们撒遍大地,这沉默的过程使任何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显得卑微,因为它所带动的生存条件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增长构成了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力量。 引自 修道院中的“魔鬼” 《修道院中的“魔鬼”》,这个题目至少包含了三种意思:首先,它是指萨拉玛戈的小说,中世纪的欧洲即是修道院,但魔鬼埋伏其中,梦想着倾覆这个世界;其次,它也是对昔日中国许多翻译家境遇的隐喻,在历史的风涛中潜心译事,他们正如“修道院中的魔鬼”;最后,就谈到了“文雅”,如果你把最文雅的语言视为一座修道院,那么修士们进入这里正是为了驯服心中的魔鬼,把它甜蜜、邪恶的声音冷却为语言的砖石。 引自 修道院中的“魔鬼” 误读每日、每时、在每一双阅读着的眼睛下发生。 引自 修道院中的“魔鬼”
114人阅读
琵琶鱼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眼—三寸金莲
文明的羞耻感是19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我们打下的持久难消的烙印,也许很少有哪个民族...
-
印在水上、灰上、石头上
这完全是一个创作、编辑和阅读过程,战场上那些脑袋滚在地上、肠子见了阳光的人们其实是可有...
-
修道院中的“魔鬼”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