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剩余部分
本周,我学习了田丰、林凯玄所著的《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的剩余部分。
本书后半部分具体以“业务青少年”、“眼镜哥”、“受害青年”、“三和小鬼”、“傲慢哥”等三和青年为例详细展开描述这一群体中的不同个体画像。他们以各不相同的故事开头来到三和,却演绎了程度不同但结局相似的故事结尾。他们逃避着社会及家庭给予的责任,向往着三和提供的所谓闲散与自由。
“岂不怀归”带有一种反问的语气,但到底“何以归”才是关键。本书将三和界定为低工资收入、低生活成本的流动人口聚居区,与贫民窟有本质区别。表面上看,三和青年是一群被主流社会秩序排斥,或者不愿融入该秩序的人。但它的存在恰恰又是符合新自由主义的逻辑,甚至可以说是新自由主义的逻辑极致化的一种表现。三和青年反剥削、反歧视、反克扣,但从事各种职业工作的我们,不也时时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相对剥夺感,认为自己被牢牢束缚在自己被抛入的阶层。我们何尝不想“干一天玩三天”,只不过被家庭、婚姻、房贷、车贷等等责任所束缚而有心无力。也许相较于三和青年,我们只是表面光鲜,其生活的实质不过是一个高消费版本的“三和大神”。体面光鲜的外表下所面对的是压抑乏味的生活,是愈发沉重的压力,是一种不堪一击的脆弱处境,是随时可能崩溃的心理状态。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三和大神”会引发如此高的社会关注和广泛共鸣。
与此同时,正如笔者所言,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深圳三和,在许多东部曾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基础而发展的发达地区,也有类似现象,只是没有被媒体关注或曝光而已。三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大神、大仙,甚至是普通的三和青年,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社会的包容。当然,区域化的底层社会、区域意识的形成也是值得警醒的。
一座菱镁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前四章
本周,我学习了田丰、林凯玄所著的《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的前四章。 在阅读此书之前,我...
-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剩余部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