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四讲之一:答疑1;P119-120
附录的康德四讲更难更有趣。解答完问题,德勒兹说了些引申的话:
“要让一个小问题一下子变得具体(concret),但不该要求连续不断的具体。有具体,也有具体的真正对立面,不是抽象,而是谨慎(discret)。谨慎是思想的环节。我的目的就是抵达一种难以置信(fabuleuse)的时间观。”
查牛津英语词典,con-cret、dis-cret的英语词源都是古法语,再上推到拉丁语。discret的意思是to seperate。谨慎,或者说审慎,尤其联系它英语还有“(法律上的)自由裁量”含义,和汉语,尤其联系古代汉语的用法,的辨析、离析倒有相通之处。对应地,具体也有结晶的意思。
德勒兹这段话诉及词源,但翻译成汉语,在语义上还是连贯、明确的。具体和抽象对应好理解,具体和谨慎对应可能法国人听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谨慎和难以置信的对应,也是好理解的。
但一旦涉及到词源的复多含义,连贯明确的翻译就有欺骗性了。——这段翻译当然杰出,也标明了原文——即便宁可不“信”,充分展拓原文去翻译-解释它,也照样难“达”。每一段话不仅有语义连贯性,还有语言后面,语言关涉的图象的网络性,不尽可翻,符合我们翻译即背叛的直觉。
尤其考虑到,这和德勒兹本人的思想还有关涉。他写《差异与重复》的时候,是要批判“思想的图象”的;到了着手借电影讲理论的时候,对“思想的图象”似乎尚能含忍。好似前一阶段德勒兹要强调“得意忘象”的绝对性;后一阶段他又意识到“立象以尽意”的必要性了。但无论哪个阶段,都不主张拘泥文本字句,“得象忘言”始终是基本前提。这些引号不仅是引原文,也是说,不是德勒兹的思想可以用这些中国概念来格义,而是在“类比”的意义上,引入两种不同思想内在关系的关系可比性。
谨慎,用来认识现有的思想,以辨析为手段。这一个词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态度,一是手法。认识/辨析思想也是思想自身发展的契机(《康德的批判哲学》里有译注指出“环节”一词可别译为“契机”)。具体/结晶,则是新思想生成的途径。我想德勒兹后来谈的结晶,是有他对自然结晶过程的想象在里头的。结晶是按照规则,但又充满偶然的历程。可以以这种结晶体的美来愉悦人心,也可以以那种结晶体的美来愉悦人心,这种/那种是偶然的,但归本于美是思想生成历程中必然的东西。思想体系不是完全精密之物,不是一架造好没多久,做好了调试,运行起来十全十美的机器。从坏的一面讲,它吱吱嘎嘎;从好的一面讲,抛开机器比喻,它里头有很多不可预料,思想者也允许、预设了很多游离自由之空间。甚至我猜,很多大数学家发展他思想的时候,也不是步步为营以完全精密为初始意图的。好似一般的辩论,好似恨哲学者处处较真,那是似哲学非哲学的东西。
所以要“得象忘言”。看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那种“华丽的文笔”,真的是徒耀人眼目吗?也是一种以文笔为画笔,呼应他自己“从那个时代的画作(博斯)理解时代要比从那个时代的著作来理解更有用”考古学方法的见解。阅读总是一种弄清言辞内部关系、言辞与地层关系图象的考古。
而且,纵然是康德,也在他的哲学体系里留了自由游离的空间,那是德勒兹要重点阐明的东西。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