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与意见者
84-86
当一个人非常肯定、爽快地说出自己的政治意见时,我们最好皱起眉头来听。这是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过分肯定地发表意见时,大多数情况下是引用了别人的意见。
当人发表自己特有的意见时,只要这个意见带着自身经历的厚重感和生活实践的深度,那么他们在说的时候,很少会非常“爽快”。要么说到一半欲说还休,要么说出之后又想收回,“是不是我哪里说错了”,要么反复改变用词来陈述同一个观点……这样的说话方式才是“说自己所想”的人的特征。面对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的人,我们首先应该判断他们是在“照搬”别人的意见。
断定性的意见有一个令人头痛的地方,那就是无法找到“妥协点”,以便展开对话,深入讨论。如果对方说出断定性的意见,那么我们只能全面接受或者全面否定,只能二选一。照搬别人意见的人,当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的时候,就无法找到一个让双方同样都满意或不满意的妥协点。他们只会提出主张而不会妥协,因为他们说的不是自己的意见。
面对“假借老虎威风的狐狸”,我们不可能跟他们协商说:“不好意思,今天你能不能不披虎皮,露出本来的茶色毛皮呢?”因为狐狸不是在扮演“自己”这个角色,所以从任何角度都要体现出“老虎”的“绝不让步的本质”。狐狸是不会说出“好,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协商一下”这种话的,因为狐狸判断不出妥协的界线在哪里。真正的“老虎”,假如它们被告知“在草原上遇到猎人时,茶色的毛能起到更好的伪装作用”,那么它们可以毅然地接受暂时变成“茶色”。但是,“狐狸”可是万万做不到的,因为它们在扮演“不是自己的角色”。借来的招牌,不可能自己去修改。我们可以和“老虎”进行交涉,和“狐狸”却没有办法交涉,就是这么一回事。如果是“老虎”的话,它们可以问自己:“我作为‘老虎’,想做些什么?”但是,“狐狸”却不可能问自己:“我作为‘老虎’,想做些什么?”对于照搬别人的意见,还断定性地说出来的人,我们是无法和他们进行谈判、交涉的,因为他们早已放弃了问自己“我到底想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的习惯。
对于一个论点,赞成也好,反对也罢,对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一个人应该能够讲述出自己形成这个判断的经过。只有面对这样的人,我们才可能和他进行谈判、交涉。“无法与之交涉的人”,并不是因为对自己的意见十分确信而“不愿做出让步”,而是因为不能讲述出自己意见的形成经过而“不愿做出让步”。对于“自己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意见”,他们说不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们也说不出自己的意见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形式,所发生的经时变化。就像“狐假虎威”中的“狐狸”,它们绝对说不出“老虎”在幼儿期和青春期的经历。
因此,要想在别人眼中成为合格的交涉对手的话,成为“老虎”的话,我们不但必须了解自己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历史经过,而且还必须能用语言把这段经历表述出来。我认为,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是同样的道理。
***
“狐假虎威”中的“狐狸”对“老虎”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可谓非常熟悉,但对于“老虎”为什么要采取那样的行为模式,以及这种行为模式背后的历史经历和深层构造,则一无所知。它们甚至没有想过有知道这些的必要,所以,“狐狸”们无法预测当“老虎”陷入未知状况时,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