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善恶观差异
在印度,我主要关注的是恶的心理性质问题。这个问题构成了印度精神生活一部分的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又以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它。在和一位有教养的中国人的谈话中,我对这一事实的印象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加强,即: 这些人善于在不“丢脸”的情况下把所谓的“恶”同化。在西方,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对于东方人来说,品德问题看来并不像对于我们那样占有首要地位。对于东方人来说,善与恶包含在自然之中,意义深远,而且,在不同的程度上,就是同一事物。 我看到,印度的神性所包含的恶与善一样多。基督徒追求善而屈服于恶;印度人觉得超脱了善与恶,并且力求通过沉思或瑜伽来实现这个境界。我的反驳见解是,如果承认这种态度,那么,无论善还是恶,都不会具有真正的界线,而这就造成了某种淤滞。人们并不确实相信恶,也不真正相信善。因而,善与恶最多被视为我的善或者我的恶被视为任何在我看来是善或者恶的事物:这一情况向我们提出的论据是既奇异又真实: 印度的神性缺乏善恶观,或者因为矛盾负担太重而需要超脱,即脱离对立物,脱离万事。 印度人的目标不是道德的完善,而是超脱的境界。他希望脱离自然。为此目的,他在沉思中寻求无形与空的境界。而另一方面,我则希望坚持活生生地观察自然与精神形 象的境界。我既不想脱离人,也不想脱离我自己和自然;因为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最伟大的奇迹。自然,即精神与生命,在我看来就像是毫不隐蔽的袖性:舍此我还有什么欲求?对我来说,存在的最高意义就在于它的存在,而不在于它不存在或不复存在。 对于我来说,不存在不顾一切代价的超脱。我不能够超脱我所不具备、我没有做过或经验过的一切。对我来说,真正的超脱实现之日,正是我做完我能完成的一切、我全心全意献身某事、并且最大限度地参与某事之时。如果我半途而废,实际上我就是肢解了我的精神的相应的部分。当然,如果我不能投入某种经验,那大概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但是,那样一来,我就要被迫承认我缺乏能力,而且必须明白我很可能忽略了完成某种具有重大意义的事。这样,由于我明确承认我能力不足,我就补偿了缺乏积极行动的理由。 一个人如果没有走过他的情欲的炼狱,就等于从来没有战胜这些情欲。因而,情欲就寓于近邻,任何时候,一场大火都可能从中富出,殃及这个人的房屋。任何时候,如果我们放任、弃置、忘记过多的东西,那么,我们所忽略的这一切时时刻刻都可能更为猛烈地卷土重来。 引自第239页
76人阅读
V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荣格在北美印第安社区旅行所思
印第安人村社的首领比昂诺(意为“山湖”) ,我和他谈话比和一个欧洲人谈话还顺利。比昂诺说...
-
东西方善恶观差异
-
佛与基督的自性统一
对于佛来说,自性是高于一切神的,自性是一个统一的世界,代表了人类经验的整体和世界的本质...
-
对死后的思考
荣格自传中大量对来世、灵魂、神、梦与潜意识的思考,涉及到的维度远涉于人类学、科学和精神...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