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从代际视角看“文学青年”的出现》P9
或许可以说,对于五四时期的“先生”与“学生”们来说,“文学”作为伦理、思想变革的工具,其价值已充分凸显,但它尚未从文化运动、社会运动的有机整体中分离出来,尚未落实为一个独立运行的“场域”、一个有中心和边界的“文坛”。这并非只是历史的一种“过渡”现象,而在根本上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特殊战略有关,通过文化、思想、伦理的变革,来为新的社会、新的政治奠定基础,这本身就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政治逻辑,不同“场域”之间的有机联动,正是发生在这样的逻辑之中。
49人阅读
榕楠雅记~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引论:从代际视角看“文学青年”的出现》P9
-
《第一章 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下的文学“志业”理念》
无论是大力介绍社会学,还是翻译俄罗斯文学,从文学研究会的“前史”中可以看出,“以文学为...
-
《第二章 新诗“装置”的内外》
“白话/诗”之二元论的出发点,即所谓“诗”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后设”的批评话语,...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