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法祖”:巡幸乃民族—王朝原则(1680年代和1740年代)
乾隆皇帝以喜好出巡闻名,当时的观察者和现代学者都对他的游历有过评论。
乾隆朝来华的朝鲜使臣注意到了如此频繁的外出活动,他向国王报告:“皇帝不肯一日留京,出入无常,彼中有‘马上朝廷’之谣矣。” 引自 第二章 “法祖”:巡幸乃民族—王朝原则(1680年代和1740年代) 巡幸既作为国家行为,又是民族传统、家族美德。狩猎作为“祖制”,是出巡的常规形式,也是上古圣君的典范。
为了调和由于相似(文化的同化)所带来的合法性与由于不同(民族的区分)所产生的支配之间的紧张关系,康熙和乾隆的朝廷运用了王朝孝道的意识形态话语。在此过程中,他们将巡幸鼓吹为爱新觉罗家族(以及广而言之,整个满洲人的)祖先在文武两方面的美德。此外,南巡是1680和1740年代更广泛地恢复巡幸的一部分,它们也是旨在促进清朝民族一王朝统治的意识形态建构。 引自 第二章 “法祖”:巡幸乃民族—王朝原则(1680年代和1740年代) 之前因运河研究,只关注皇帝们“下江南”,未重视“上盛京”。这里提到,康熙前往盛京的理由不是遵循典礼也非仁政,而是“王朝孝道”。
《起居注》记载,康熙皇帝自己承认,此行是“仰体皇考未竟之志,来发祥故地,谒太祖、太宗山陵”。只有在“祭礼已成”,他才认为“朕怀大慰”。 孝道的话语,既是安抚官僚的姿态,也是民族一王朝必胜信念的意识形态表达。大臣们盛赞康熙皇帝“精诚至孝,古帝王所未有也”,这反映出康熙皇帝已找到了一种言辞之道,使自己的首次巡幸能迎合汉族士大夫,而此等情感也激励了民族一王朝荣誉。 引自 进谏与因应之一:康熙皇帝最初的南巡(1668—1671)
8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